-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金铁铃
天津美术网讯 要说“花儿金”,得先从花市大街开始说起,这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街道。旧时的花市大街确如其名,是北京的花市。花市大街曾经有个火神庙,清乾隆年间,人们每月都会在庙门口摆摊卖花,所卖花色品种多样,不仅有梅花、海棠、茉莉、米兰等鲜花,还有不少绢花。绢花做得非常精巧,在鲜花稀少的冬天,颇受欢迎。
京师出了“花儿金”
以前,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绢花出京师,京师绢花出花市。”清朝时,花市大街上住着做绢花的艺人金桂,后来绢花手艺代代相传,到了第四代传人金玉林手里时,金家的绢花手艺已名满京城,甚至宫里的格格都找他做头饰花,从此有了“花儿金”的名头。
后来,金玉林召集了身边不少绢花匠人,成立了绢花作坊和工厂,凭借出色的手艺和人品,金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金玉林手艺好,做出来的文竹、“十丈珠帘”菊花,都是前代艺人做不出的,此外,他还有手绝活儿,那就是在花朵上加用水银模仿露珠,非常逼真。1956年,金玉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参加公私合营,将自己的绢花作坊转为国有的北京绢花厂。在他的带领下,北京绢花厂成了全国绢花行业的标杆,而且是当时出口换汇的龙头企业。
那年,金家第五代传人金铁铃出生了。按照金铁铃的话说,自己生在一个充满花的家庭里,不仅父亲是有名的绢花艺人,自己的哥哥姐姐随手都可以把一片丝绸变成一朵花。
还没长到与桌子齐高时,金铁铃就跟着父亲开始摆弄绢花,父亲做绢花时,他就坐在旁边,一会儿看到父亲做好了一支芍药花,一会儿又做出一朵菊花,心里对做绢花充满了好奇。
正式学艺出师
1978年,金铁铃子承父业,从北京十三陵水库管理处调到北京绢花厂上班。打进厂第一天,人们就认为他干得应该比别人出色,因为他是金玉林的儿子。“虽然很自豪,但也是种压力。”既然是“花儿金”的传人,就得比别人干得好,比别人更出色,“不能丢脸”成了金铁铃的工作准则。
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工作起来更加努力了,如为快速熟悉花卉制作手法,他每天加班练习,有时到深夜,手上经常磨出大水泡来,在刻苦练习下,金铁铃的手艺终于赶超了其他人。“虽然我有耳濡目染的基础,但最重要的还是平时刻苦练习的结果。学手艺没有捷径。”金铁铃说。为了使技艺得以提升,金铁铃逢花店就进、逢花展就看,不仅如此还经常把自己做的绢花送去让花卉种植的工人品评,看是否符合花卉的生长样貌。几年下来,他做绢花的技艺越来越娴熟,绢花造型也越来越美,每一件作品都惟妙惟肖。1982年,凭借一件菊花作品,年仅26岁的金铁铃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金铁铃还记得自己出差去广州参加一个展览,那是自己第一次出差去外地,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广州有很多外贸商品,服装鞋帽都很便宜,有的同事整箱整箱往北京买,金铁铃正好看到有很多南方花卉在广州市场上卖,有栀子花还有龟背竹,那时候这些花都是北京市面上的“稀客”。他就地买了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两大箱子鲜花上了返京的火车。“为什么要去观察鲜花呢?”记者问。“只有不断观察鲜花,才能把绢花做好,因为每种花完全不一样。”金铁铃说。
做出心中最美的那株花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绢花厂解散,很多人改了行,金铁铃却依然坚持,而且没有放松对做绢花的要求。“不糊弄、不对付、不做‘行活’”是他做绢花一向的原则。“什么是‘行活’?就是看别人做了个样子就抄过来做,看那个样子好卖,就少几道工序做。”他坚持用纯手工技艺来制作每一朵花和每一片叶,创作自己心中最美的那株花。追美仿鲜,一直是“花儿金”的宗旨。“绢花不仅好看,寓意也好,永不言败,不仅是说我做的花,代表着我们家传下来的这门手艺。”金铁铃说。
如今,62岁的金铁铃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北京绢花的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传承人后,他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给人们讲解绢花制作。“我感觉自己像在播种,将绢花手艺的种子播撒在喜欢这门艺术的人心中。”金铁铃说,今后自己打算再多招收些学徒,把这门手艺很好地传承下去。(记者 胡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