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磨喝乐”文化论坛6月21日在水上公园“水香洲书院”举行。
天津美术网讯 昨天(6月21日)上午,“磨喝乐”文化论坛在水上公园“水香洲书院”举行。著名版画家吴燃,著名收藏鉴赏家、书画家华非,著名雕塑家庄征,著名鉴藏家、金石书画家刘栋,资深编辑、油画家车永仁,作家、资深编辑徐礼娴,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陈聿东,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王振良,茶收藏家赵学娟,博物馆策展人、收藏家董达峰,水香洲书院负责人翟智慧等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对磨喝乐的由来,艺术演变,特点影响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著名鉴藏家、金石书画家刘栋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宋代非常流行的“磨喝乐”。许多人物表情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发髻、服饰等多有不同,对研究当时的民俗和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价值。“磨喝乐”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节令性泥玩具,主要在农历“七夕”节上市。常见为各种造型的泥塑小娃娃。它们多着干红背心,系青纱裙,还有的戴着小帽子,并安放在彩绘木雕的小栏座上,并罩有红纱或碧纱制成的罩子,规格品种非常丰富,但也有用金玉装饰或制作的,价格往往不菲。
刘栋先生认为,磨喝乐是模制艺术最后的一个巅峰,应该把磨喝乐的时间焦点对到两宋时期。因为秦砖、汉瓦、汉画像砖、大唐善业泥佛像等都已经被世人广泛熟知,且系统地出版成书,其艺术属性框架基本上都清楚了。但是,磨喝乐至今是鲜为人知的,甚至把今天的模制泥娃娃也叫做磨喝乐。对此,董达峰先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将自己的藏品进行系统地分类规划,后期的制品被他定义为模制。据了解,宋代是我国泥模玩具的繁荣时期,泥模玩具在各地普遍生产,有相当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泥模玩具制作,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对泥模匠人的描写:肩上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来往于城乡之间,沿途兜售各种妇女用品和儿童玩具。
刘栋说,天津最早关注模制艺术的是华非先生。他早在1987年就将模制艺术制定成册向世人介绍。那一年,华非先生开启了模制艺术的里程碑。研讨会上,华非先生给予了磨喝乐基本定义。首先磨喝乐是佛教的产物,其次磨喝乐是中国民间的产物,在民俗、民间艺术方向具有很大的挖掘意义。华非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磨喝乐又是天津固有的民俗产物。曾记得小时玩过的胶泥,由于其可塑性强,会捏制成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或者“摔破锅”的游戏,都是朴素级别的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是富有美术意味,适合儿童心理的玩具。现场展出的“跨越千年的泥模玩具展”中,各种人物、动物、花鸟、民俗的泥模作品极具欣赏价值。著名雕塑家庄征看后连连赞叹。他说,泥模很小,却将人物的神态、手势刻画的淋漓极致,堪比现代的微雕技术。它不仅仅是一件小玩意,对人文历史、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无法代替的意义。
据了解,“跨越千年的泥模玩具展”共展出收藏家董达峰等收藏的民间古老泥模、泥范玩具两百余件,展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将展至7月10日。(刘俊苍)
“磨喝乐”文化论坛6月21日在水上公园“水香洲书院”举行。
“磨喝乐”文化论坛6月21日在水上公园“水香洲书院”举行。
左起:陈聿东、徐礼娴、吴燃、庄征、刘栋在研讨会现场。
左起:华非、王振良、董达峰、车永仁、赵学娟在研讨会现场。
活动由水香洲书院负责人翟智慧主持。
研讨会由著名鉴藏家、金石书画家刘栋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著名收藏鉴赏家、书画家华非发言。
著名版画家吴燃发言。
著名雕塑家庄征发言。
资深编辑、油画家车永仁发言。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陈聿东发言。
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王振良发言。
作家、资深编辑徐礼娴发言。
博物馆策展人、收藏家董达峰发言。
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在现场欣赏泥模。
华非、翟智慧、赵学娟在现场。
华非、董达峰在现场观看展品。
吴燃、董达峰在现场观看展品。
刘栋、董达峰在现场交流。
徐礼娴、董达峰在现场观看展品。
吴燃、陈聿东在现场观看展品。
车永仁在现场观看展品。
陈聿东、翟智慧、赵学娟在现场交流。
水香洲书院举办龚望先生临帖作品展 邀请书法家现场示范指导临帖
冯骥才先生文学作品四十年“1977—2017”版本展在水香州书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