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非遗传人吴水根(左)在指导徒弟制作银器。
本报记者 史一棋摄
天津美术网讯 “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愿意留下来认真学苗绣的人不多。”作为苗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成长在贵州苗寨的欧东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苗绣代代相传,不至断绝。“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正如欧东花担心的那样,面对非遗,几乎所有的传承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自己的手艺如何保护?保护之后又如何传承下去?
困 境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苗装盛行。银饰是苗家姑娘嫁妆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套完整的苗银嫁妆包括头帽、手镯、项圈、脚钏等,总重量达十几斤,即使像台江县施洞镇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水根这样的老银匠,每天连续打制,也要近两个月时间。“一年365天,除去春播、秋收等农忙时节,满打满算、加班加点地干,也只能打足10套。”
同时,苗族年轻一代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多流向经济发达、条件优越的大都市,对做工复杂的民族服饰基本不再接触,尤其是刺绣、挑花等老手艺。吴水根的众多同行和徒弟中,已经有很多人不再沾银了。“我打银32年,收了18个徒弟,很多年轻人坚持不下来就转行了。”说到这儿,吴水根既痛心又无奈。
欧东花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的传承蛮不乐观的,我常年往寨子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空寨子,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年轻的小孩子跑出去上学,能守住传统手艺的人不多了。”
“一方面,环境变化、人口快速流动,使得一些社区和村落原本拥有的文化传统面临传承后继乏人和受众减少的双重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说。“另一方面,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非遗承担的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减弱。比如传统戏曲,一年到头总是那么几出戏,观众又总是当地的乡里乡亲,受众自然就会越来越少。”
办 法
挑战的另一面,未尝不是机遇。经济和科学的进步,包括信息、材料、技术的极大丰富,给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为丰富非遗实践提供了条件和机遇。而社会各界也纷纷行动起来,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老手艺的新传承。
近日,百度启动了“匠心中国·百度shǒu艺人”公益项目,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流,赋予非遗传承人巨大能量。“通过对每天1.5亿活跃用户的浏览数据和人群画像进行大数据分析,我们将非遗传承人的相关内容,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信息流中推送给喜爱传统文化的目标受众。当用户使用百度相关产品时,就能看到这些内容,从而提升非遗的认知度。”项目负责人说。
信息流中不但包括非遗项目本身,还附带传承人的联系方式,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第一时间与传承人取得联系。吴水根欣慰地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个武汉的小伙子打我电话,说想来台江找我学银饰制作。只要他来,我一定用心教,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是我的最大心愿。”
据统计,贵州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项,国家级名录8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7名。“老手艺人与年轻人之间需要桥梁,借助互联网技术,把传统手艺纳入市场和年轻人的认知体系之中,才能让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传承发展下去。”台江县文化局局长冯金国表示。
前 景
通过互联网“引流”,除了苗绣、苗银,百度还将金氏风筝、张忠强兔儿爷、熊氏珐琅等10多个非遗项目免费上线信息流,并通过AR技术展示了皮影、木版年画、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而重点推荐的咏春拳、口技、皮影、唐卡、形意拳等20余项非遗,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500万次的浏览量。
不久前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提到:“加强传播工作,对于增强公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广泛社会认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实现保护成果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非遗的传播工作,得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表示,这只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调动社会力量与资源,投入非遗的传播中来,而互联网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
除了传播推广,互联网还将人们在线上对非遗的关注转至线下参与。覆盖1379个非遗类别的“非遗百科”栏目,用户只要搜索“皮影”“榫卯”“潍坊风筝”“桃花坞年画”等关键词,便能看到形式丰富的非遗内容。而“口技专题”活动开通了“拜师学艺”通道,用户可以在线报名拜师,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弟子。
“老一辈人的想法还比较传统,担心把手艺传给外人,会被抢生意。我认为这种观念需要转变,好的东西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借助互联网平台,吴水根广收门徒,思想也变得更加开放。“生意一个人做不完,想要把苗银做大做强,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下一步,在加强非遗保护以及推进传统工艺振兴方面,项兆伦提出要朝着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从工作来说,要着眼于进入现代生活、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着眼于促进就业、改善从业人群生活;从工艺本身来说,不仅有用,还要好用,不仅现在有功用,还要开发新的功用。
“有用是能进入生活,用于生活,而不只是陈设把玩。好用是讲求功能设计,材料和细节处理不仅美观,还要科学,用着顺手。有新的功用是拓展开发出新的用途,更广泛多样地进入生活。”项兆伦说。(记者 史一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