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长7.5米,用约2750片葵叶粘贴成画心,工艺师傅用了一年多时间在其上面进行手工烙画,整幅烙画分成郊野、河、街市三大部分,画中共有700余位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
昨天上午,记者在江门市新会区葵博园的展览室里,见到一幅大型葵贴烙画《清明上河图》,细心、精致的画作再现了清明时期北宋都城的繁华景象,也展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的魅力。
据了解,江门市新会区早在东晋时期就开始种植和加工蒲葵,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所以新会又是著名的葵乡。葵树全身都是宝,可以制作成葵扇、葵工艺品和葵日用品三大类500多个品种,产品曾出口到英、法、美、智利、秘鲁等24个国家和地区。清末民初,新会葵扇销售量每年超过1亿柄。精湛的葵类工艺品扬名中外,曾经去过很多国家参展。据了解,最值得一提的是竹箨贴画扇。贴画扇就是扇上的画是贴上去的,师傅采用竹笋表皮做原料,通过浸泡提取表面的纤维,染上颜色后利用刻刀和剪纸技术将所需要的图案一点点地剪下来并小心地贴在编织扇上,看似简单的工艺10个师傅却足足用了3个月时间才制作成竹箨贴画扇。新会葵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会葵艺制作非常复杂细致,经过晒、剪、焙、焗、削、漂、染、合、织、绣、画等20多道工序。”葵贴烙画《清明上河图》作者余惠云告诉记者,“我是出生在新会本地农村,从小接触葵扇,知道一些葵艺。因为喜欢画画,在新会技工学校读书时,有机会成为学校首届工艺美术与葵艺专业学生,主攻新会葵艺。”余惠云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品逐渐普及取代葵制品,葵制品的需求和销售量日趋式微,葵艺品现在逐步向工艺品转型。“技校毕业后我留校做老师,我就想怎么能通过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葵艺水平,也展示葵艺的魅力。后来,我选择了在葵叶上做烙画《清明上河图》。”她说,“要想烙好《清明上河图》不容易,一是在葵叶的选择上,要选择颜色、厚薄一致的才行,还要处理好晒、剪、焙、焗等工艺;二是烙的时候,葵叶上没有底稿,一笔出错,可能整幅画就要重做。所以,这幅画前后花了1年多时间才完工。”
余惠云说,通过葵贴烙画《清明上河图》,自己的技艺有了明显提高。“现在,我从学校出来了,专门从事葵艺工作,希望把这个工艺推广出去,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