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5厘米骨头上刻出《清明上河图》全图朱中原:误读的梁启超及民国书法新发现的拉斐尔素描将上拍纽约苏富比“优尼科”杯国际儿童创意大赛获奖作品展出“无界”大道独立艺术家展览1月30日亮相105件颐和园珍贵文物亮相天津博物馆120幅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师真迹长沙展出江山多娇,风景如画——己亥新春中国美术馆呈现馆藏大展谁决定当代艺术的价值?第二届“中国手艺”创意设计比赛成果展青岛举办横跨400年版画齐聚中国美术馆 世界图像中的“文明互鉴”郭文伟应邀出席英国画家那文丽艺术分享会张子康:美术馆的昨天、今天和未来推“泛东方”美学 立百年画廊品牌“常青”杭州开幕:“大抒情”与“小叙事”南京颜真卿书画院举办2019迎春年会翁同龢后人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两件重要家藏傅文俊数绘摄影个人展览在重庆美术馆举行劳伟书国学大师刘文典诗词书法展在昆明开幕两江风骨--江西江苏中国画学会交流(文港)展我们的中国梦迎新春系列活动第一场 走进东丽区丰年村街丽新里社区我们的中国梦迎新春系列活动第二场 走进东丽区军粮城街 天津建成基业集团共青团天津市委会新春慰问写春联送祝福活动走进蓟州邦均镇视频:感受写生的力量 “大家讲堂—杨德树作品展”在天津画院青创美术馆举行视频:杜明岑恢弘巨制“画说沽上历史 白描天津故事”三部曲精品展“中国第十二届生肖画及国画优秀作品大展—祥猪报春”在鸿春艺术馆开幕唐云来走进天津德谦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书写福字迎新春津门“牡丹张”张锡武:四代作画为传承,亲情更是师生情天津市书法家走进天津图书馆与读者接福纳祥迎新春天津女子画院走进雄安新区采风 感受新区变化增进文化交流茉莉花开-刘莉莉油画展在北巢咖啡举办 特立独行的画风被众多油画大咖关注好峰尽在此境中——油画家李金玺创作霍春阳海边漫步写实油画踏雪寻梅·余澍梅山水画作品展1月27日在天津市图书大厦艺术馆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天津市美术家协会走进天津市第六中药厂追忆“范氏狂草” 天津市书法界座谈缅怀范润华先生
首页 >> 民间艺术 >> 正文

5厘米骨头上刻出《清明上河图》全图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9-01-28 11:22

   天津美术网讯  古文《核舟记》曾记载:“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在重庆,70岁的微雕大师潘啟慧是现代版的“奇巧人”。每平方厘米能刻2万字,他在毫厘之间雕出大千世界……

  今年70岁的潘啟慧从上世纪80年代初研习微刻技艺,通过近40年研习,其微刻书画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他在长5.29厘米、宽0.24厘米的动物骨头上仿刻《清明上河图》全图,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很多社会人士愿意出价百万,甚至是千万购买他的几幅经典作品,潘啟慧都没有舍得卖。他说,“我就是喜欢微雕,喜欢琢磨、研究它,并不想靠着这些发大财。”

图为微刻版的《清明上河图》 受访者供图
图为微刻版的《清明上河图》 受访者供图

  微雕精髓:小中见大,微中见艺

  走进潘啟慧的工作室,空间内随处可见笔墨纸砚、刻章、瓷瓶、奇石和各种精致的小玩意儿,与一般喜好收藏的艺术家们并无二致。但仔细观赏就会发现,在各种小摆设上都密密麻麻地刻着肉眼几乎分辨不出的文字。他说,小中见大,微中见艺便是微雕的精髓。

  一件微刻中国历代名家书画100幅作品,为潘啟慧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记者看到,100个造型主要为花瓶和茶壶的雕刻作品,刻有50幅书法和50幅绘画,每幅画都上了色。肉眼看不真切,记者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观察每一幅作品,作品惟妙惟肖,给人无限惊喜。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在一把长约12厘米做成的微型琵琶上完成雕刻,是潘啟慧迄今最显其功力和技艺的作品。仔细算一算,要在4根头发丝般粗细的琴弦上微刻白居易630字的名作《琵琶行》,是怎样的“微”工程?答案是:每一根金丝琴弦,刻着158个繁体字。琴弦长不及3厘米,粗只有0.1毫米,平均在1毫米的面积中要刻6个字。有业内人士估计,这件作品价值逾百万元。

 

  图为金琵琶的金弦上刻《琵琶行》 受访者供图

  “虽然在估价上可能并不是最高的,但费了我很多心力。”在谈到创作过程时,潘啟慧说,金丝是圆的,遇到左右结构的字,刻好了左边部分,就要旋转金丝刻右边,还要保障字的两边紧挨对准,难度非常大,且金丝容易断,有时甚至呼吸重了点,整个作品就要重新做。“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琵琶行》微刻,废掉了几十根金丝。”

  勤学苦练:牙刷柄作练习工具

  从工作室往里走,有一15平米左右的空间,是潘啟慧进行微雕创作的场所,桌上摆着微雕的立体显微镜、各种型号的刻刀和字帖。他说:“创作时,必须非常安静,外界不能有一点声响。”

  “我从小就爱好书法绘画,工作后在业余时间也会学习、研究。”年轻时的潘啟慧当过17年的体育教师,日常他还酷爱收藏字画和古钱币。学习微雕,是一个偶然的想法。随着收藏的东西多了,潘啟慧自问:“我能不能做点绝活类的东西,让别人也收藏我的作品?”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最开始没人教,工作之余,只要一有空,我就练习。”潘啟慧回忆,学习技术并无捷径,唯有不断努力。当时,每天晚上吃过饭,他就开始在切成段、磨成片的牙刷手柄上学习雕刻,一直到深夜11点甚至更晚。白天有时间,他也是刻刀和牙刷不离身。就这样,原本计划用10年时间学成微刻,潘啟慧只用了5年。

  微刻创作微刻很有技巧,刻重了会刻断,刻轻了又刻不起,最大诀窍就是手要稳,潘啟慧说,练微刻前,他酒量不错。后期发现,饮酒后创作手会不听使唤,抖得很厉害,就索性把酒戒了。

  除了戒酒,潘啟慧还“戒”了家中的一切重活。“干了比较繁重的家务后,手会失去原来的分寸感,影响雕刻的效果。”潘啟慧笑称,自己已几十年“十指不沾阳春水”,特别要感谢妻子的理解,“没有她,就没有今天我的成绩”。

  艺术传承:要耐得住寂寞

  潘啟慧用于微刻的材料主要是玉石、印章石和头发等种类。

  原本计划65岁就不再微刻的潘啟慧,现在已70岁。他总说,“等我手拿不稳刻刀了,就退休。”可是,闲不住的他近年又开始挑战玉髓创作。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投身艺术要不畏寂寞。”潘啟慧坦言,他想把微雕工艺传承下去,所以自己对徒弟的要求很严苛,除了必须在书法和绘画上有基础外,人品也非常重要。“我不喜欢不实诚的人,学微刻这门手艺,人品不好,是没办法学扎实基本功的,毕竟一笔一划都是自己刻上去的。”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潘啟慧在全国共有14位徒弟,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各学有所成。他期待,能多教几个年轻人,把微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他说,“微雕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耐得住寂寞。创作需要灵感,更需要时间。只有沉下心才能坚持下去。”

  在潘啟慧看来,不计回报的热爱和努力是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作者 钟旖)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武汉民间巧手复兴老手艺
• 到京城报国寺感受紫砂创作的匠心独运
• 民间剪纸:巧手中剪出的女性祈盼
• 刻在心灵的底版上,年画才有未来
• 台湾艺术家王侠军:用瓷艺展现中国文化自信
• 东方神手泥人李 30余载痴迷肖像雕塑
• 法国艺术家福州拜师学漆艺
• 庆阳剪纸: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内涵融合发展
• 七旬手艺人剪纸玩出新花样 传承非遗文化
• 许瑞峰:坚守传统 只为初心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高新区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主题活动 天津高新区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主题活动
  • 陈浙闽同志在天津画院参观调研 陈浙闽同志在天津画院参观调研
  • 孟庆占的绘画与乡愿 孟庆占的绘画与乡愿
  • 天津书画名家走进海洋高新区 天津书画名家走进海洋高新区
  • 与佛有因-天津书画名家走进鹤艺轩 与佛有因-天津书画名家走进鹤艺轩
  • 天津工笔女画家到航天城社区公益辅导 天津工笔女画家到航天城社区公益辅导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