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十字挑花艺人陈育娥
上海是我国工艺美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有传统工艺遗存,也有现代设计融入,从工艺美术产业跨界、产教融合、创新设计的角度看,上海有其独特的模式和经验。我针对上海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走访了一些项目和艺人。
“挑花”是过去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工艺,因其以布的经纬结构进行制作,又被称为“十字花绣”“十字挑花”。在上海市最北面的宝山区,罗泾镇的十字挑花是民间有代表性的手工技艺。到访罗泾镇,镇里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挑花陈列室及艺人工作室,在那儿见到了几位正在制作十字挑花的妇女,大家围坐一桌,做针线、话家常,聊手艺,温馨而富有生活气息。过去十字挑花在罗泾镇是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在日常劳作中妇女习惯用头巾兜头,夏天可以防晒,冬天还能保暖,在田里干活也可以防尘,以至于不少妇女长年累月都把头巾兜在头上,据当地《太仓县志》和《浏河镇志》记载,“兜头手巾”被称为当地女性服饰的一种。传统挑花绣的底布大多是土布,由家庭手工纺纱线制作而成,可以看到比较明显的纵横交织纹理,这为挑花绣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工艺基础。罗泾地区用土布制作的头巾基本都是棉线本色,为讲究好看就配以花纹,当地人讲用色线“游花样”,从最初的随布纹经纬游走花样,并逐步形成了现在传承下来的挑十字花纹饰,形成了罗泾镇活下来的“十字挑花”技艺。
民间艺人陈育娥性格爽朗而健谈,她是罗泾十字挑花的手艺传人,她向我们展示介绍了十字挑花的工艺制作。挑花的时候,她左手拿针,右手捏住土布,顺着布势流插针,从布眼里引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挑花的线和土布上的纱不能重叠在一起,而且挑花时要保证每一针始终向前,如果改变走向只能将布掉头,这样才能保证正反两面都十分平整。陈育娥介绍挑花常用的三种基本针法,有纵向的向前的“行针”,横向的向前的“绞针”,以及斜向的向前的针法,当地人称为“蛇脱壳”。这三种针法根据需要而选择使用,但是无论使用哪种针法,每针距离都要保持基本一致,一般是压土布上的四根纱,而且要求正面全部成十字,反面都要成均匀的点状。十字挑花的操作上看似简单,实则技艺讲究,有一套严格的针法技艺。
现场看到几位妇女手工挑花,花样并非是事先画在土布上,而是放在旁边依样做出来的,一些熟练的艺人连样子也不用参照,凭自己的记忆或构思,脱手便能将图案挑出来,心里有形,眼里有活,手里有工。看到陈设当地艺人的绣品,纹饰简约而朴素,样样简明而丰富。十字挑花有八角花、六角花、喜字花、寿字花、八级花、栀子花等20多种。挑花艺人用十字纹样的巧妙组合,构成了造型各异的挑花样式,有的以花草动植物为题材,有的以挑花巧妙地替代饰品,比如在小孩肚兜上绣制百家锁,喻意避邪除害保平安,有的与当地民间习俗相关,比如“麦地藏龙”描述的是朱氏三姐妹相救建文帝的故事,当然最多的是寄托百姓祈福驱邪寓意的图案,比如喜、寿、比翼双飞、百子图等。这些挑花绣品既是生活实用品,同时也寄托了对家庭以及美好生活的祝福。
在罗泾社区陈列室里看到的挑花种类是比较丰富的,罗泾十字挑花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从头巾开始,逐步扩展到了一些妇女使用的服装服饰,包括“系身钩”,肚兜、包袱布、鞋帮、上衣、裤子、布裙、枕头、床沿、床帘、门帘,以及幼儿用的叉胸、“沾馋”等,同时,也看到了近些年用十字挑花制作的靠枕、杯垫等一些现代生活用品。
1947年出生的陈育娥,可以说见证了罗泾十字挑花的时代变迁。她讲道,“过去女孩子学十字挑花,就像现在孩子长到年龄一定要读书一样,绣花是女人一生的功课”,生长在罗泾的女子,如果有女孩到了年龄还没有学会挑花,长辈就会指责她“长大怎样吃人家饭”,意思是嫁不出去了。谈到现在手艺的传承情况,她笑言:“过去挑花是判断一个巧媳妇的尺子,不会挑花是要被笑话的,现在有钱什么都好买,会不会挑花没人在意啦,但在过去不行。”据她讲,十字挑花技艺在当地也曾一度濒临失传,改革开放以后,过去相对闭塞的罗泾成为重点开发的热土,上海北部的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民营企业来到这里投资,工业化进程彻底打破了当地自给自足的状态,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这里已基本没人再穿着土布制作的衣物,也没人再去挑花插线,原来家家有的土布在日益减少,带有“罗泾十字挑花”的“兜头手巾”“系身钩”等物也所剩无几。时至今日,过去身怀挑花技艺的人年龄大了,视力减退难以重操旧业,年轻一代又难以认识传统工艺的真正价值,会挑花的也寥寥无几,“罗泾十字挑花”的传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形成了独特的女红文化,妇女创造了十字挑花工艺,并饱含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情感寄托,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罗泾十字挑花是有温度、有情感、有记忆的生活手艺,不应仅仅变为挂在墙上供人欣赏的工艺品,或是馈赠外宾的纪念品,应该更多地去关注今天民众的文化生活品质,将十字挑花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它的文化价值,在“过日子”中去传承手工艺,回归现代生活应用,才能真正地实现地方传统工艺振兴。
( 潘鲁生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