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先生之名满天下与一起偶然事件有关。《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1973年第一期在最显著位置刊登了林散之的作品,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由此波及国内,林散之由此开始产生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如果没有这次具有偶然性的宣传,林散之这个名字被世人知晓或需其他机缘。因为那一年林散之已是76岁高龄,并且蛰居在长江之畔的老家乌江小镇。那时,他的生活状况正如他诗中所言:“昏昏沉沉欲上天,一觉酣睡数十年。醒时醉扫三千字,满纸涂鸦不值钱。”秋草苍黄,如入梦寐,春风虽至,绿意安在?
林散之成名后,虽然也曾为名所扰,但创作上却迎来了一个高峰。这幅草书对联作于1976年,是林散之草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一年,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散之虽年逾古稀,但仍豪情满怀。凝神此联,可见其提顿转折,涩进急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的行笔过程,以及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苍苍莽莽,如烟如云的意境和艺术创造所带给他的欢欣和喜悦。
林散之作书,非常注重行笔过程中线条方圆曲直的变化。“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他写弧线,往往是由一段段直线顿挫而成,欲方还圆,欲圆却方。他用笔圆转自如,徐疾有致,有行有驻,从而使一线之中有黑白,变化无穷。他用墨也很特别,往往是先醮清水再醮浓墨,或者是先醮浓墨再醮清水,不加调和,直接书写,同时往往把平拖、提按、使转的动作三维同步进行,从而形成一种“带水拖泥”的艺术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草书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他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并以画法入草、以隶入草、以楷写草,从而创造了一种迥异于古人的草书。他的论书诗“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正是他为艺为人的真实写照。
(诸培弘,1962年6月生于江苏溧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