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在习字
铁规呼正气,廉政荡清波 孟繁锦作
在前不久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记者来到北京四环外的中国楹联学会,再次采访了该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年逾七旬的孟老鹤发童颜,神采奕奕,见到记者,一句“最难风雨故人来”,让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孟老是一位楹联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4岁学写字,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从小养成了每天读书练字的习惯。后来,无论上学还是工作,他都利用一切闲暇时间临习字帖,真草隶篆都有所涉猎,二王的法帖、孙过庭的《书谱》、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他无不心追手摹。在担任空军文化部部长后,为了推动部队书法艺术的发展,他组织空军部队官兵开展书法学习、书法比赛活动,编辑出版了全军第一部书法集《蓝天翰墨大观》。活跃在当今书坛的杨明臣、龙开胜等知名书家都是当时的书法骨干。
而说到与楹联的结缘,则是在1995年。那一年,孟繁锦从部队退休,一向喜爱文学的他与中国楹联学会前会长马萧萧相识,马会长很希望孟繁锦能加入中国楹联学会。虽然孟繁锦一直钟爱文学,在部队期间就有诸多创作成果,他执笔撰词的《中国空军进行曲》唱遍空军,创作的《先进连队之歌》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但是要撰写“诗中之诗”的楹联,在他看来还是相当有难度的。在马老的鼓励下,孟繁锦开始学习和研究楹联。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位创作成果丰硕的楹联作家。2002年,孟繁锦受中国文联委托来到了中国楹联学会,成为学会的代会长,2004年,他正式出任了中国楹联学会会长。
那时,中国楹联学会正处于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与一些企业的合作失败,导致学会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濒临被摘牌的边缘,孟繁锦可谓临危受命,但他知难而上,带领中国楹联学会逐渐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工作一步步走入正轨。
那一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一次活动中,孟繁锦遇到了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当时文化部正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孙家正认为楹联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参加申报,这与孟繁锦的想法不谋而合。通过中国楹联学会的积极准备和工作,中国楹联终于成功入选了国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孟繁锦和中国楹联学会抓住了一个宝贵的机遇———当年的央视春晚。那一年,中央给央视春晚定的主题是“盛世大联欢”。春晚节目组让各个省市选送节目,可11月份汇总时发现,很多节目不甚理想,必须重新组织。于是央视决定让各省选派一位主持人,以送春联的方式为全国人民奉上祝福。节目安排每两省一组,一副春联要包含两个省的特色元素。可到了搜集联语时发现,根本没有现成的春联,怎么办?这可急坏了节目组的主创们。后来,节目创作组主任阎肃想到了部队老领导孟繁锦。孟繁锦连夜从全国调来6位楹联创作高手进京,用了3天3夜的时间,创作完成了18副春联作品。他们随即将春联送到节目组,而审查组的一盆冷水浇了他们个透心儿凉,竟然没有一副通过,原因是:不够通俗!于是,创作组与春晚节目组反复沟通,一改再改,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交出了让节目组满意的18副春联。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人民日报》上刊文,认为“‘新春使者送春联’”节目,提高了整台晚会的文化品位。”《光明日报》也刊出了以“春联的复兴”为题的评论员文章。
说起这次春晚的成功,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叶子彤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插曲。那年春晚后,他与孟会长一起去福建安溪考察,当地领导得知后,非要与他们见上一面表示感谢。究竟为何?原来,在春节晚会上,福建与台湾分在一组,中国楹联学会出的联语是“品铁观音香飘两岸,拜妈祖庙情系一家”。节目播出后的当晚,盛产铁观音茶的安溪县沸腾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县委书记、县长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广告竟然做到了央视春晚!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据说,当年安溪铁观音销售额增加了4个多亿。在那次赴安溪的考察中,孟会长盛情难却,现场挥笔写下了这副蕴含两岸一家亲深意的春联。如今,这副楹联就挂在安溪县的“茶都”,联与墨的结合成就了永久的记忆。
正如《光明日报》那篇文章的标题“春联的复兴”所说,中国楹联学会在孟繁锦的带领下迎来了楹联的春天。学会从10年前的2300多位会员发展到现在的1万余人,团体会员150多家,有27个省市成立了省一级的楹联学会,许多省、市、县、村都有楹联组织,注册的各级楹联会员约有80余万人,全国有70个城市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有50多家中小学成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中国楹联学会还被民政部授予了“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的光荣称号……特别是,在孟老的主持下,学会制定、出版了《联律通则》,意味楹联界终于有了学联、写联、评联的共同标准。
采访中,孟老经常强调一个词———“联墨双修”。他说:“在古代,联墨是不分家的,会做联的就会写联,擅写的也会自撰联,可现在联墨却分成两家。一些搞书法的人常感叹自己不会撰联,而我们联界的一些同仁也深感自己的书法不行。最初我提出‘联墨双修’时,遭到了某些联友的质疑:孟繁锦原来是搞书法的,别让他把我们领偏了路。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联墨结合的路是正确的。学楹联的人一定要学书法,不学书法就像瘸了一条腿。楹联学会经常与中国书协合办活动,我们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的1000多人中大部分都是中国书协会员,有的还是理事,而像沈鹏、刘艺、权希军等著名书家都是我们的顾问。每年春节楹联学会都要组织各级会员为百姓书送春联,我们的口号是‘十万联军写红大江南北’。”
孟老以身作则,将“联墨双修”的理念体现在自己的楹联创作之中。2011年春节,孟繁锦应邀参加重庆市的“新春楹联进千家万户”活动,得知该市征集书写了500万副新春联时,满怀喜悦心情的孟老挥笔写下了“一城纸贵,万户联红”。在一次去云南兴平县的考察中,孟老发现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楹联活动很有地方特色,当场书就了一副“一方热土,七彩云南”的楹联。他为庆贺湖北省楹联学会成立二十周年题写了“楚风廿载峥嵘路,汉韵两行烂漫天”;为中央党校廉政书画展题写了“铁规呼正气,廉政荡清波”……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年春节,中国楹联学会将联墨展办到了中国美术馆,42天的展览,让无数观众在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领略了联墨相得益彰的风采。而今年与清华美院合作开办的“中国楹联书法艺术高级研究课程研修班”,又拉开了楹联书法进入高等学府的序幕。
“现在,有很多书协、美协会员加入了我们楹联学会,有些诗词、辞赋等组织也纷纷要求与我们合作,以求共同发展……今年我74岁了,正是因为对楹联、书法、诗词、绘画等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对现在所做的事情充满了热情与信心。若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糅合在一起,繁荣发展,齐头并进,将是我有生之年的一件幸事。”
采访结束,记者在孟老书案前的墙上看到他的一幅书法作品:“掩户留春笑我痴”。在这位老人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那份痴爱、那份痴迷、那份迸发着青春活力的痴情。 (记者 姜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