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时至今日,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人们除了放鞭炮、吃团圆饭、逛庙会等等方式表示庆贺以外,贴春联是一件必不可少的、烘托节日气氛的文化形式。贴春联是我国覆盖面最大、动员人数最广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没有一种节日文化活动像贴春联这样普及,天南海北、千家万户,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对联”,也称“对子”,雅称是“楹联”,是我们汉语言文学当中一种独特的形式,是由两组整体对仗、符合联律、意义相关的词句所组成的一组独特的文学体裁。对联的灵魂和精髓是“词语对仗”“声律协调”。具体来讲,对联的上下联语之间要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
字句对等,是指一副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因为楹联不仅是视觉文学,也是声韵文学;不仅讲究文字对称,也要讲究声韵和谐。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时,体现在声韵上也不会和谐。
词性对品是楹联的另一要素、所谓“品”字,就是类。通则中使用的“对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按现在语法对词性的分类(即名、动、形、代、数、量、副、介、连、助、叹、拟等),要求词性相同为成对;二是传统文章运用骈词俪句,不断优化形成的稳定对格;三是前人属文缀偶习用并传承至今的对仗种类。我们把这三种词语的“对法”,视为对仗品类,每一种相合,都视为“对品”。也就是说,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
结构对应,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节律对拍,就是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律,也称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节律可以给人美感。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律性。楹联与诗词一样可以吟咏而具有音乐性,所以也具有节奏,也可以称之为音步。简言之,所谓节律对拍、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用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楹联是讲究声律的,所谓“声”,就是指声调,主要是指平仄而言。所谓“律”,就是指平仄分布的规律。要把楹联做好,一副好的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全联“平仄和谐”,这是对联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于掌握的要素,所谓“平仄和谐”,就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相反”“交替”,构成“和谐”,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楹联内在魅力的所在。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形式对举,而且意义关联,就是语意(或联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一般来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关系。一副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