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奖现场:CCAA创办人乌利•希克(左),CCAA总监刘栗溧(中),小汉斯(右)
天津美术网讯 11月22日,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北京办公室(CCAA cube)邀请英国蛇形美术馆总监,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评委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在CCAA cube进行“小汉斯与我”的即兴对话。
此次对话在小汉斯与五位中国策展人之间进行,主要围绕“当代艺术批评、策展”等问题进行讨论。对话人通过彼此问答方式,力图找到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答案,交流经验、并相互启发。参加此次对话的中方策展人分别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博士,诗人、艺评家及策展人朱朱先生,多媒体艺术家、策展人、2012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评委李振华先生,民生现代美术馆代理执行馆长李峰先生以及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刘栗溧女士。
乌利•希克致辞
“小汉斯与我”对话活动之前,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刘栗溧就中国当代艺术奖、中国当代艺术奖文献库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奖沙龙的工作、活动内容进行了介绍。随后,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办人乌利•希客(Uli Sigg)讲述了从98年创办中国当代艺术奖至今15年来的经历和变化,分享了他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故事及看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对话小汉斯
对话王璜生——策展人身份与美术馆策展人机制的探讨
在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对话中,二人围绕策展人身份、策展人机制和公共美术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策展无处不在
小汉斯从自身的策展经历讲起,并谈及了他对“策展”的看法,他认为,“策展”处处都在,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单一学科领域。同时,他指出,宏观意义上公共机构的“策展”应包括以下四个功能:保存(即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藏品选择(即有计划有标准地补充新藏品),艺术史研究(即像教授一样研究、调研,不仅对历史梳理,更应着眼当下视野)以及布展工作,而后者在当代艺术的策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移动策展人”
针对王璜生提出的中国没有完善而固定的策展人机制,策展人和美术馆体制游离的尴尬境遇,小汉斯认为,“移动策展人”是一种好的突破方式。策展人未必一定要固定为某一个美术机构服务,他应该保持灵活、自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旅行研究,保持一种“既身处美术馆之内,又云游于美术馆之外”的特殊身份。
策展人、诗人朱朱对话小汉斯
对话朱朱——从“厨房展”到《策展简史》
朱朱不仅是诗人、艺术策展人和艺术批评家,同时还是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的获得者。小汉斯对其诗人的背景尤为感兴趣,两人从小汉斯策划的首个展览“厨房展”聊起,谈及“移动中的城市”、“中国发电站”巡展、89+项目活动以及“马拉松对话”和《策展简史》,对话内容几乎梳理了小汉斯所有最为重要的策展节点。
“我的迂回之旅”
朱朱的第一个问题是想了解小汉斯在最初进行策展的时候,他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小汉斯从“厨房展”谈起,他提出1987-1992年期间是对他极为重要的五年,在此期间他不断游历欧洲各国,在旅途中不断思索同一个问题——“我到底能用展览这种媒介或形式做点什么?”,这是他选择策展和从事策展事业之初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和挑战。然而,正如爱伦坡所说:“有的时候你看不见它,只是因为你离它太近。”小汉斯在随后的工作中发现原来他竟然没有意识到那些艺术家就在他的身边,而通过与艺术家的深入了解、交谈,他最终把自己那间堆满书籍的厨房开辟成了一个展览空间,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展览应该“去除门槛儿”
从“厨房展”以后,小汉斯策划过大大小小各种展览,然而他谈到,在那些大展之余他每隔几年都要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住所、公寓、客房或是小空间策划一些小展览。因为在小汉斯眼中,这些小展览正如他最初的“厨房展”一样,总是给人以亲密感。美术馆展览应该和这种给人亲密之感的小展览有所均衡,因为小型展览更容易呈现和探讨艺术家及生活的关联。小汉斯说:“小与大、亲密与公众的关系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我们有那种纪念性的、系统机制内的大型展览,一方面我们应该去除门槛儿,举办各种亲密细腻的小展览。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意义。”
“00后当代艺术”VS “89+”
在对话中,小汉斯发现朱朱格外强调了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他认为这和89+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89+由小汉斯和西蒙•卡斯泰(Simon Castets)联合发起,旨在关注1989年及89年后出生的一代人并从而进行跟踪调查。之所以选取1989年,是因为这一年有太多跨时代意义的大事,如互联网出现、柏林墙的倒塌、他们伴随着数字媒体长大,有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关系也分外密切。小汉斯非常好奇中国的年轻人如何看待诗歌与艺术,朱朱的回答中表示,在他这一代人中,写诗是唯一或者相对神圣的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然而在新一代的年轻人中,这种方式已经比较普遍而且相对自由很多了。
2012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评委李振华对话小汉斯
对话李振华——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策展
策展人李振华同时也是多媒体艺术家,并担任2012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评委。二人的对话从展览《Do It》项目开始,它是小汉斯策划的唯一一个不断持续、能被无限重新激活的展览。
在小汉斯的回忆中,他认为在2000年以前,自己的策展工作集中在对空间的关注上。90年代,小汉斯经历了各种空间形式的尝试,从室外到室内、从大型美术馆到私密住宅及客房。然而,2000年之后他更想扩大这种研究维度,希望尝试关于“时间”维度的展览。小汉斯在巴塞尔做的《两个人的时间》就邀请两位艺术家在同一场地分别用15分钟做一个歌剧般的艺术表演。包括创立于2005年的马拉松项目,它不但是一种群体对话及交流,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时间的记录和策展。
民生现代美术馆代理执行馆长李峰对话小汉斯
对话李峰——青年艺术家的推介与当代收藏
身为民生现代美术馆代理执行馆长的李峰更加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发展和推介,以及私人收藏和机构收藏的社会化问题。
把当代艺术献给历史
李峰提出,现在国内人们对国外的艺术家还局限在那些名人大家,国外也比较关注中国那些成熟艺术家的作品和市场走向,而他所关注的是国内外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交流及发展。小汉斯表示,青年艺术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要时刻警觉被“同一化”,艺术的创作和生长带有浓郁的地缘文化,年轻艺术家应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寻找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分享不同地缘经验。
在谈及当代艺术的看法时,小汉斯说道:“我不认为应该把当代和过去画出界线区分开,我们应该着重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发展关系入手。库哈斯曾经说过,我们现在的信息越来越多,但是我们记住的却越来越少。所以我想,应该让今天的创作者回归历史,把当代艺术献给历史。”
青年艺术家交流
对于如何营造一个有效的平台促进各国青年艺术家交流,帮助和扶持他们参与国际对话而不是被动的响应权威话语的问题,小汉斯认为我们没有一个全新的模式,所以我们要努力自己创造出一个这样的平台。
传统的模式包括了双年展的推介、展览空间支持,也包括像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这样的机构奖励,同时有奖学金、驻留项目以及出版物等方式的交流。在小汉斯看来,巡回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当然,他创办的89+项目也立足于此,他希望营造一种“同船共游”的对话和交流方式,借用多种媒介进行沟通,尤其不可忽视媒介和媒体的作用。
收藏就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
在谈及个人收藏和机构收藏的问题时,小汉斯拿希客的收藏举例,希客收藏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如果一个收藏不到几百年,怎么也要有十几年的积累才可以称之为“收藏”。收藏是一种持续性的行为,因为它本身就应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
同时,小汉斯也认为收藏要关注藏品的多样性,如果太相似就会归于“同一”之类了。小汉斯还强调,对档案的认识在收藏中十分重要,档案建设其实是收藏的一部分。
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刘栗溧对话小汉斯
对话刘栗溧——从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说起
作为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总监的刘栗溧在与小汉斯对话时,更多关注艺术奖项及其设置,以及艺术奖和公众的关系。
中国当代艺术奖是最早奖励中国当代艺术的奖项,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该奖项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奖艺术家奖及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奖也将寻求设立新的奖项以奖励和扶持该领域的杰出人才。
“艺术奖释放了我,激活了我,造就了我。”
在了解完刘栗溧对中国当代艺术奖的介绍之后,小汉斯表示,这样的艺术奖项对年轻人的支持和激励是不容小觑的。小汉斯随后回忆起自己的策展人生涯,他认为如果没有当年的那些艺术奖金的支持,就没有现在的小汉斯——“艺术奖释放了我,激活了我,造就了我。”
缺失的艺术奖:“诺贝尔艺术奖”
刘栗溧女士提到,英国的特纳奖在公众视野中非常成功,它把艺术圈的讨论放大到公众视野中,突破了艺术家和公众的界线,特纳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小汉斯认为,因为特纳奖是完全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奖项,同时,它充分考虑了媒体的传播力量。特纳奖在拥有着良好传统的同时更加重视媒体合作,第四频道就专门对公众进行该奖项的相关报道。
然而令小汉斯遗憾的是,广为人知的诺贝尔奖中却唯独缺少艺术奖奖项的设置,当人们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奖等奖项的新闻时,却无法通过诺贝尔艺术奖了解艺术界的发展和成果。“其实,艺术奖本身也可以成为艺术,”小汉斯如是说。
1+1≠2,1+1=11
随后,刘栗溧就奖项的评审与小汉斯展开讨论。小汉斯认为,通过网上公众投票和艺术界评委评审是两种并行的评审方式,这两者并不抵触,而恰恰反映出了对艺术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反馈。蛇形画廊每年对艺术家的奖项设立就分为公众奖和评委奖两种,而二者的结果是非常不同的。公众奖与网上媒体进行合作,通过网上投票进行。这两种评审方式相互配合,将得到更为广泛而全面的回馈。正如小汉斯所说,1+1≠2,1+1=11。
艺术奖是生长的、不断加入的对话
在谈及艺术奖设立的构想时,小汉斯指出也许我们应该更尊重艺术家的意愿,问问他们他们希望什么样的奖项以及何种游戏规则。艺术奖应该是不断生长的、不断加入的对话,它应该连接艺术家与公众,以展览、媒体、书籍、影像甚至是纪录片等方式向公众敞开大门。同时,艺术奖不仅应该注重如何选拔艺术家,更要关注如何培养艺术家。它应该成为一个扶持后辈的平台,尽可能为艺术家创造和提供机会,把一个奖项变成一种长时段的关系,保持一种发展、生长的延续性。
据悉,11月24日,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评委会将就今年7月以来征集的相关提案进行评审,最终评选出今年的获奖者。11月25日上午10时,小汉斯将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题为“21世纪策展人”的演讲,下午2时将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本届获奖名单,随后将举行2011年CCAA 中国当代艺术奖评论奖获得者朱朱的新书《灰色的狂欢: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新书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