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12月1日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出80余位70后艺术家的400余件水墨作品。
▲郝建涛作品《祥瑞之外No.5》。
2012年兴起的当代水墨热潮在2013年从市场烧向学术界。而作为关注当代水墨多年的深圳水墨双年展,今年的关注主题则转向了青年水墨。
12月1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画院、关山月美术馆承办的“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本届水墨双年展以“青年墨语”命题,推出“水墨形学·笔墨概述”、“水墨图学·原型研究”两个主题展,集中展示了80余位70后艺术家的400余件水墨作品,青年策展人和青年参展人聚集一堂,向观众展示了不同于前辈改革者的全新“青年墨语”。
“水墨形学·笔墨概述”单元由深圳画院研究员陈君担任策展人,展览中一部分是传统的架上水墨画,是沿着传统美学思路创作的现代作品,呈现出传统的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在现代的面貌;另一部分则是呈现出传统趣味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包括观念书法、版画、摄影、坦培拉、炭笔书写、纸板绘画、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还有一部分则是用传统笔墨表现现代都市生活,这也是深圳画院坚持多年的研究课题。
无论是丰富的主题,还是多变的形式,本届双年展展示出的青年水墨样貌,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概念,甚至超乎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正如付小东所说,“水墨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作为媒介,更多的是代表一整套完整的理念和文化系统,除了视觉经验之外,我们可以看得更多。”
青年水墨是当前中国画坛最具活力且备受关注的对象,在近年国内水墨艺术创作和展览中,青年水墨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对于这些全新出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还存在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他们给了当代艺术更多的可能,也给了传统文化更多的可能。
▲祝铮鸣作品《空空行》。
水墨与当代艺术互动
“不生不灭”,一进入关山月美术馆的中央展厅,四个灰色的大字书写在白色的墙壁上,格外醒目。这不是书法,而是艺术家花俊用胶水和灰烬创作的现场行为艺术作品。装置、影像、摄影、行为、油画……与其说这是一次水墨展览,不如说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展览,事实上,在深圳水墨双年展的展场上,水墨早就打破了固有的形态,而在青年艺术家手中,他们更加形式多样。
此次参展的青年艺术家被划定在45岁以下的艺术群体中,其中大部分是70后艺术家,也有部分80后参展。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大多已在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他们的创作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对水墨的大胆探索,可以说预示着水墨艺术的未来。总策展人董小明和严善錞认为,当今画坛,青年水墨艺术因其充沛的活力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推动着传统水墨艺术向当代转型,在近几年被中国艺术界广泛关注。这些作品或显示出娴熟的传统技巧,表现对传统水墨精神和技巧的探索、回溯与突破;或通过油画、版画、雕塑、装置、光影艺术等各种艺术手段,呈现水墨对当代艺术的互动与渗透。
▲邬建安作品《奈何长弓》。
从传统中汲取养分
“这是纸做的,还是木头?”在C展厅的一角,很多观众围着李洪波的作品《偶人》好奇地猜测,甚至有人忍不住想用手摸一摸,看看旁边的介绍,才知道这件造型奇异的作品是完全由纸做成的,不过看上去却好像一个四肢无限加长的木偶,不禁让人感叹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与前辈艺术家们大多用拓印、拼贴等手段突破水墨语言不同,今天的青年艺术家已经完全不再拘泥于毛笔和墨水,他们把水墨的元素、水墨的精神巧妙地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使得很多作品虽然不见水墨,却不失传统。策划“水墨图学·原型研究”展览的青年策展人付小东表示,这一代青年的知识结构和上一代艺术家完全不同,他们平等地对待东西方传统,在运用水墨创作上没有文化禁忌,也不带有民族情绪。或者可以说,上一代很多艺术家是带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进行实验水墨创作的,而这一代青年艺术家在运用水墨的时候,则更加轻松,他们完全把水墨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完成自己的当代艺术创作。
▲李洪波的作品《偶人》完全由纸做成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四肢无限加长的木偶。
与传统截然不同又一脉相承
赵鹏的作品《华夏异事录》是特别值得仔细玩味的一套作品,这些作品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当代社会事件变异为志怪传说,充满了讽喻色彩。形式传统,而内容现代,让人不由会心一笑。“水墨图学·原型研究”主题展正是综合地比较与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的五类典型图像。展览设五个单元展区:云水阁、花石纲、神女列传、佛造像和山海经,分别对应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花鸟、女性形象宗教绘画、志怪传说等五个主题。通过这样的分类,观众可以看到当代艺术中的水墨与传统艺术,既截然不同,又一脉相承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