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对中国美术馆来说无疑错过了一次收藏中国现代艺术的机会,当时89大展的匆匆收场,艺术家、评论家好像都弃作品以不顾,随后各奔东西。中国美术馆也没有对这些作品作出积极的反应,然后中国现代艺术一部分被西方人收藏,一部分遗失掉,但随着中国现代艺术市场在西方的兴起,这批作品屡屡在拍卖行中出现,连在89现代艺术大展后遗失的作品突然在拍卖行中出现。而中国的公共美术馆都见不到这些作品。结果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成为江湖传说和文献资料的私人占有,批评家占有作品资料,像祖传至宝似的,尤伦斯在这里面是一个事件,他最初承诺希望能将中国艺术藏品捐给中国,而北京798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开馆展就是一个85新潮的回顾展,费大为宣传要建一个中国现代艺术史的收藏和文献档案。但这些新闻发布最终以尤伦斯将这些作品送到拍卖行拍卖掉而告终。而希克把他的中国现当代艺术收藏用一半捐赠一半收购的方式与香港的M+达成了协议。
虽然M+是个公共机构,保存这些藏品总比没有好,但这些作品到底能构成什么样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史,还是存有疑问的。因为1990年代中国的艺术被西方选择后已经不是什么中国本土情境的艺术了,受关注的大多是一些中国符号的作品。而国内也有些民间美术馆做了号称三十年的中国现当艺术史的展示,但这些机构完成是资本机构,展览也是资本的展览使得他们在艺术史叙述上过于从自身的商业营销的角度出发。美术史书写者本来应该分为史料提供者和研究者,在中国这样一个喜欢以史料为研究目的,以汇编为学术权威的传统中,无意中排斥了隔开距离研究,即在美术馆这个公共领域对以往的艺术现象用各种批评方法论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相对远离资本和市场,而美术馆的公共收藏与艺术史家的研究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回顾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术馆主要是做大大小小的回顾展的,而前沿的和价值待估的作品应该先在艺术中心去实验。
在一个缺乏回顾展学术的情况下,2008年的“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在证大现代艺术馆的举办,是重建艺术史方法论的展览实践,这个展览前后用了两年时间,是两个艺术史研究生曾玉兰和于佳婕的两篇硕士论文组成,用的是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而收集起来的史料。当然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美术馆,也是从属于企业的,但证大现代艺术馆纯粹出资做的这个“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却完全是一个公共行为,展览作品从每个艺术家那里借来,展览结束后全部退回了艺术家本人。之后,我在各个演讲场合都要求上海的公共美术馆和基金会要重视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这批作品,应该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展览。
虽然现在的美术馆面积越来越大,但它们宁可花很多钱借西方的展品,而不顾本土的艺术史。当时的“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作为课题还只是刚刚开始,时隔四年,以博士论文《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著称的马琳,继续接了这个课题研究,从原来的风格史、展览史到现代美术教育史,五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的“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与“艺术史研究与当代艺术理论:1980年代的中国艺术”论坛,像是这个项目的再次启动,展览中有李山、余友涵、查国钧、仇德树、周长江、王纯杰、张健君的作品,但展品再次从他们手中去借,展览完后依然退回到他们手中。这不是公共收藏可以向研究者全面开放的。如果下次展览还要靠私人关系,久而久之不知道会怎么样,私人借展的危机在于,如果哪天跟某个艺术家闹翻了,展览时不肯拿作品出来了,那这个展览就做不起来了,所以本来是公共行为,而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让回顾展越来越私人化,到最后成了艺术史研究的私人合作社了。(王南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