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挑动公众神经的雾霾天气,社会上不同领域和不同部门都有不同层面的表达手段。22个艺术家近日自发戴着口罩,手拿明信片,到天坛祈年殿前做了一场抵抗雾霾的行为艺术,旨在呼吁社会关注环境问题。值得关注的是,艺术活动背后潜在的信号是,艺术与社会互动的需求越来越明显。
网络上对于此次艺术家天坛行为事件热议的声音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艺术家关注当下现实问题的体现,认为介入才是当代艺术最本质的社会属性。第二种是艺术家集体创造力枯竭,表达的行为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没有新意,更多的是一场“秀”。但是参与该次行为艺术的艺术家沈敬东在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是作秀,而是对“当前事件的反应”。第三种是行为艺术的表达空间和方法的尺度在哪里?比如天坛行为艺术中,如果是艺术事件,那么表达的方法是不是更需要有想象力,选择的地点和方式是不是更加艺术观念化?
艺术家另类的表达方式与社会公众所能接受到的信息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这便是解读天坛艺术家集体祈福行为的观念认知维度所在。一方面如果单向度的消解艺术家关于公共问题的思考,显然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关于艺术观念介入社会的表达,则更需要在更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解读。
有表达行为就有诉求群体的信息承载,问题是如何让艺术家的工作与社会信息更加匹配,这也一直是行为艺术和观念表达所棘手的问题。中国当代艺术观念化表达已经进行30年了,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现实问题面前,艺术家所借助的空间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比如画廊、美术馆,更多的则是公共空间,因此当代艺术领域如何构建一个与社会有效的、互动的公众认知度和诉求,实际上是文化创新社会运行方式所面临的新挑战,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归纳为意识形态对立问题。
如何从公众层面上讨论艺术家行为艺术的界限及其意义,这也关系到艺术社会流动的关系本质。从雾霾延伸出来的话题关注正是这次艺术家集体行为艺术的意义所在:一是可以重新讨论行为艺术与公共场所空间的新关系在哪里,重要的是有没有新的解读关系?二是行为艺术所到达的意义层面如何与公众的反映需求连接起来?三是针对性的社会话题如何艺术化的表达,未来的尺度和表达趋势在哪里?四是什么是好的行为艺术,以及其观念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五是当代艺术与社会现实新的关系层又如何建立,才能更有效?六是艺术家群体当下所表达的信息如何获得社会有效的关注度,艺术家擅长的表达与想象力又在哪里? (陈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