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杨凯
礼系列之三
礼系列之五
“之间”展览简介>>>
作为杨凯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的首次个展,“之间”展览集合了其三个系列作品中的主要代表作:《礼》、《谁偷了通向天堂之门》、《成为星星的少年》。
北京展期:2014年4月25日~6月5日;上海展期:2014年6月14日~7月15日。上海展览地址:上海市徐汇区田林路140号徐汇创意园区9号楼。
人物名片>>>
杨凯,旅英艺术家,出生于山东烟台,毕业于英国创作艺术大学纯艺术专业(原肯特艺术与设计学院),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北京。
如果我说,我们来欣赏几件古典家具吧,你一定以为我要“搬”出某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或是春秋大拍上惊艳四方的重器,要不然就是某位大藏家舍不得割爱的“心头肉”。不不不,别被惯性拴住了思维,我说的家具有些另类,但保证,有点意思。
在艺术家杨凯的《之间》个展上,其代表作品《礼》系列为我们展示了家具的另一种面貌。这些作品虽是在水墨与家具“之间”碰撞而生,但严格讲来,它与水墨相关,又不同于传统水墨,描绘的是明清古典家具,又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样式,贴满了值得玩味的标签。
“原本中国传统家具最突出的价值在使用,现在却已然变成一种阶级的装饰品、少数人收藏的奢侈品,我知其中发生的变化耐人寻味。”当问及为何会选择明清古典家具作为载体来探索水墨新可能时,杨凯如是回答。他从小就对木匠行业十分感兴趣,常常躲在一旁看家人做木工活,偶尔自己会尝试做木器,也收藏一些明清家具。在接触到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之后,便逐步开始思考古典与当代交流的可能性。水墨与传统家具一样,蕴藏其中的“中国”气质毋庸置疑,通过水墨这一语言来阐述内心想法,在杨凯看来,更轻松随意,也更得心应手。我们在他的笔下看到了绝然不同于往常的玫瑰椅、交椅、官帽椅、圈椅等形象。至于为何将这一系列的作品命名为《礼》,杨凯认为,对古典礼乐术法的再描绘,是一种可以被看见、被使用、被相互赠送的“礼物”。
其实,如果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礼》系列每一幅作品所描绘的古典家具都不是“完整”的,有的被削去一角,有的融入了马赛克的概念,有的则呈现出光斑渐变或是“藕”断丝连的效果,采用这些非常规的创作方式,是为了将不同形态背后的“观看经验”加以重合,在画面之外增加历史与现实的多重“瞳孔”。
杨凯亲自参与了整个展览空间的设计,因为每个系列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气场,所以,布展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种气场对比呈现在观者面前,经过尝试有了最终的效果。想要看到《谁偷了通向天堂之门》需要穿过一段昏暗的通道,这样的体验经历被侨福集团主席黄建华先生比喻为“走过地狱才能看到天堂”,他十分赞同。而《礼》系列与《成为星星的少年》系列所在的两个空间又被《谁偷了通向天堂之门》这件作品所隔开,这个设计有着意想不到的动静对比,想必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最后本想请作者在《礼》系列中选择一两件最中意的作品谈谈原因,他却答得颇有些“文不对题”:“今日中国的‘礼’是否还在延续,形态又如何?这些疑问都是明式家具中蕴藏的内涵,现在将这些椅子呈现在观者面前,令观者在看到这些作品时下意识自省,在其内部寻找自我的定位。”细细想来,也许这正是他想要表达的观点,作品最终如何呈现并不重要,向一切“墨守成规”说不,深刻自省然后继续前行才是最重要的。
艺术家自述>>>
水墨是一种东方的艺术媒介,天然就被赋予了东方文化的内涵。但当代著名印度哲学家、社会学家霍米·巴巴曾在《文化的方位》中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试图消解固有观念中的所谓“东方”与“西方”。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解构主义的“文化杂糅”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不是融合而是杂糅式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是如此。
即如水墨而言,它在文化杂糅过程中总是处于变化状态,其内涵并非始终保持如一。于是,在这样非“西方”也非“东方”的非固化状态中,文化和艺术得以保持它们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这也正是“之间(In-between)”作为个人展览标题的用意所在。传统古典家具与水墨有着共通之处,二者在文化和时代发展进程中,各自承担的文化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是一个不断打破又不断生长的过程。而《礼》系列作品,描绘的虽然是明清座椅,却叠合了现代设计的图像经验,乃至马赛克的视频像素经验,初衷就是要从破而立的角度出发观察。(作者 刘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