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艺术8奖得主苏菲兰(Sophie Lamm)
苏菲兰(Sophie Lamm),198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2006与2009年分别毕业于法国尼斯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及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目前工作生活于法国庞坦 (Pantin)。作为2014年艺术8法国奖获奖者,她于6月至9月在艺术8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驻地创作,而此次驻地创作的丰厚果实将于2014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于艺术8展出。
展览前夕,艺术8为苏菲兰提供了一次与媒体见面深度交流的机会,通过这样一个惬意的下午,苏菲兰提前为前来观看的朋友们揭开其展览的神秘面纱——娓娓道来一个法国女孩眼中的“出神·入画”。
苏菲兰工作室桌子上的四面佛
苏菲兰强调作品与空间的关系
几乎与大多数初次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一样,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真切地展现在眼前时,艺术家往往要从标志性的符号入手,随后再一点点对这庞大而丰沛的信息进行学习、加工、揣摩和对比。走入苏菲兰的工作室,看到的是她从大街小巷搜集来的各种“中国元素”——皮影人偶、四面佛、彩色的丝带、带有传统花纹的织布,以及京剧脸谱,这些对国人来说似乎平淡无奇的东西却深深地令苏菲兰着迷,她从中感受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甚至体悟到一种存在于思维、逻辑之间的不同。如其所言:“我大量阅读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欣赏中国戏剧和传统音乐。这一切让我通过一种想象中的现实汲取无限的灵感。”
而与其他国外艺术家不同的是,苏菲并不止步于对于中国符号的表象描绘,她通过大量阅读、研究来将其内化,最终在不断比较、借鉴之中找寻到灵感,创作出全新的艺术作品。在这期间,她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重新诠释和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中国。
苏菲兰接受采访
苏菲兰全程参与展览的布置和设计,因为她将整个展览看作是一个大的“装置作品”——作品与作品,作品与空间和场地,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话语。展览中有人造的一面墙壁,上面打开一扇红漆旧窗;也有绢面上的混合画作,呈现出笑靥与沮丧的双面人生;有木板综合材料上寂寞孤单的美猴王,也有在布面上舞动衣袖的刀马旦......整个展厅成为她天马行空的创作世界,从广场舞大妈的体态手势到京剧水袖的摆动飞舞,从胡同里的纵横阡陌到天坛的雄伟壮观,苏菲兰眼中的中国丰富多彩,它们没有一个既定的主题,却都恰如其分的融入展览之中,不繁冗亦不琐碎。
能够信手拈来的驾驭这么多元素并将其通过多种艺术媒介并置展现出来需要的不止是勇气,更是一种掌控力。而这种掌控力必然来自于艺术家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控。苏菲兰突破了对中国文化的表象阅读,试图将自身的解读融入其中。当描绘故宫的肃穆之时,她同样会想到法国著名的卢浮宫,当描绘类似飞天的神仙时,她也会想及文艺复兴甚至更之前的欧洲诸神——文化的碰撞是创作的源泉,世界的发展中总是有着那么多相似的轨迹,而不同文化的差异又引发人们更深的思考。苏菲兰正是通过她的创作吸收现实的碎片,将其加以改造,并赋予其一种“外来视角”的独到力量。
苏菲兰为媒体导览
展厅一隅
“在这个令人眩晕的世界上,我的方向标,就是艺术。”苏菲兰如是解释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对艺术的态度。驻留期间,苏菲兰得以与京剧名家董飞相见,通过台前幕后的交流与学习,苏菲兰感受到戏服的垂边以及褶皱,彰显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隐匿的欲望和紧张,而脸谱则表现出人们面对面的接触中掩盖的复杂情感。她将这种舞台场景以及经验运用到此次展览的布置中,为观众布景搭台,通过装置、布面油画、水墨、绢上绘画、照片等多种手段营造了一台“出神入画”的视觉盛宴,这无形中也为中国人提供了审度自身文化的另一个全新视角。
展览现场
正如艺术8创始人、作家、哲学家佳玥(Christine Cayol)所说:“在艺术8,苏菲兰并不是在展览她的作品,而是邀请我们去看戏。布景无处不在,而它们又有着比本身更多的含义。每一个人可用自己的方式拉开帷幕进行探寻。这是一出皮影戏,我们每个人在其中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即惊讶又安心。惊讶,源于这一旅程,它让我们不得对自己的所见和“生存于世”的意义画出一个又一个问号;安心,因为艺术于此,既非解构,亦非揭露。它邀请我们回到起点,各种载体和材料的最初状态(薄板、照片、丝绸、纸张),各种形态与情感的源头,然后依着明晰坚定的绘画动作的意愿,启程,漂流,游荡。”
苏菲兰将自己的观察、聆听、感受融合于一体,将自己投入到对中国的经历与体味之中,将对中国的感悟与喜爱诠释在其展览的每一个细节,从空间、到作品,从布景、到情绪,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营造了本次“出神·入画”展。在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平台上,最宝贵的也许就是这种不断的继承、相互给予、前行和并肩发展的姿态吧。(付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