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从戾场到立场——青年艺术家的主体构建"对谈现场
9月23日下午,“从戾场到立场——青年艺术家的主体构建”跨界对谈在人民大学开讲。诗人、散文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西川,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礼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文艺学博士吴琼参加此次对谈。
此次对谈由北京时代美术馆和人民大学哲学院共同主办,以“时代青年——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中的“从戾场到立场——青年艺术家的主体构建”单元为依托,进行有关时代、青年、艺术、立场、主体构建等关键词的跨界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文艺学博士吴琼主持对谈
在潮流的激荡中,在现今经济、文化语境的笼罩下,很少有青年人能成为时代的“冲浪者”。技术难以对付情景的时候,做一两声尖叫或许能引来更多的关注,这也就是“戾场”的由来。纵观这十几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多少青年艺术家采用这样的方式,并策略性地充当“事件艺术家”。但当艺术家介入并充当“事件艺术家”时,是否真的是以一种艺术的心态去对待是值得讨论的。
诗人、散文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西川发言
西川认为,当代艺术和文学范围都应该更宽阔些。和其他人不同,他所理解的文学、诗歌会更广泛,任何有文学意义的文字都可以称之为文学。同时,在文学创作中绘画也给了他很大启发。在谈到艺术品市场时西川说,当代艺术品市场很热闹,但老百姓并不关心。艺术家沉浸在展览或纯粹自我的环境中,和百姓不发生关系使得艺术家和社会大众脱节。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礼宾发言
刘礼宾在谈到照片与绘画的关系时提出,当代艺术家需要反思视觉控制。他认为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在数字工具发达的今天,如何做到图像与绘画的区分非常重要。不“立”何来“场”,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期是否已经到来?刘礼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礼宾觉得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所有人可能都只感觉到一个朦胧的意象,但基于对自我主体的塑造与深入挖掘、对社会问题更细致关注的心态已经出现,这不能不让人惊喜。
“从戾场到立场”与其说是一个判断,不如说是一份期盼。抛出这个问题本身可能会引来更多的警觉,这份警觉不仅对艺术创作有益,对批评行为、策展活动、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同时对整个青年现状的观察讨论,可能都有所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