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潘鹤:我做雕塑是有话要说森博会木竹工艺品展区:木雕与牙雕争奇斗艳著名油画艺术家邓家驹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王金忠玉雕作品:尽善尽美的花鸟俏色女老师坚守一个人的博物馆:九千多枚藏品如数家珍油画艺术家邓家驹:每一种绘画都有它更深刻的意境油画艺术家邓家驹:油画要表现出画家内心的激动印章市场缓慢升温:皇家印吸引高端眼球油画艺术家邓家驹:创作历史画一定要尊重历史油画艺术家邓家驹:画人物要表现出每个人的性格油画艺术家邓家驹:历史画能帮助人们加深民族记忆油画艺术家邓家驹:我对美术有一种强烈的喜爱天津画院举办“画说天津”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研讨会蒋喜:从传统玉文化中汲取玉雕创意著名书法家封俊虎:儿童学书法有指南 谨记五要点苍劲恬然凝重朴实—李克玉书画作品评析"国宝级"设计师田中一光:将日本平面设计带入世界那些在电影里跑龙套的大咖设计以艺术之名 向时计致敬萌萌哒:故宫推出《皇帝的一天》儿童iPad版应用油画艺术家邓家驹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孟宪维谈华世奎书法:人正笔正心正 书法端端正正沈宪民谈华世奎书法:用笔有六法唐云来谈华世奎书法:“气韵味美”和“二难”华克齐谈华世奎书法:展览受到天津父老的广泛关注姜维群:“天津劝业场”与“天下第一关”双星并耀孙国胜谈华世奎书法:收藏20年促成书法展于长水:《思闇诗集》彰显华世奎晚年心境王俊生金殿礼徐胜利董铁山著名画家朱彪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画家王印强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组图:田娟佳作欣赏·金陵十二钗
首页 >> 当代艺术 >> 正文

天津艺术家张羽:毛笔皴擦掉了当代水墨精神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10-26 10:41


《灵光47号:漂浮的残圆》(中国画)

《被白云吻着的自画像》(中国画)

《指印》(中国画) 2004年

游在空中的鱼(中国画)



《指印》(装置) 2012年

水墨·仪式(行为、装置)

    艺术家张羽认为——毛笔皴擦掉了当代水墨精神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写实、表现到非具象,从传统水墨到当代水墨,张羽一路走来曾因为《灵光系列》令中外艺坛关注,而今又决绝地抛弃这一“图式”,“华丽转身”为一个不断用指印来进行“人间修行”的“行为艺术家”。

    从拿着毛笔到彻底抛弃毛笔,这个转变的背后,张羽有着怎样的思考?水墨精神已经到了不抛弃笔墨无法存活的境地了吗?在近期记者对张羽的专访中,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临摹古画后感觉毛笔创作无空间

    张羽小时候随父母被下放到天津的农村,因缘际会下,认识了原天津市美协主席马达,从而接受了系统的素描和写生训练。

    后来,张羽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因为工作需要,他做了大量古画临摹的工作。在和古画“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张羽深入体悟了传统绘画的技巧以及水墨精神。但同时,走得越近,越令他觉得前辈大师已把笔墨技巧发展到了极致。他渐渐意识到:如果继续沿着前人设定好的方法去创作,是没有空间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当代艺术家唯有突破才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张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放下毛笔”的想法,并开始用指印作画的尝试。虽然当时整个艺术界也在对几千年来中国画的变革进行深刻思考,但像张羽这样彻底扔掉毛笔的想法还是太过于“惊世骇俗”,他因此遭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甚至有人直言,他完全是在“胡来”。

    张羽只好“先慢下来”,仍旧用毛笔,但放弃已有的笔墨规则。在他花了十年时间创作的《灵光》系列中,他以全新的方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笔墨表达:用一支开花笔,皴来皴去,毫无规则,不再使用勾描等传统的笔墨方法;图式的残圆与破方中有光、有墨、有痕迹、有速度,但是毛笔的书写性却给刻意地抹去了。

    《灵光》很快被普遍接受,为张羽赢得了好评。去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水墨艺术展”也将其纳入其中,并且赞美其“用圆形或直线的形式唤起宇宙事件,美丽又骇人”。

    最大指印作品整整按了一年

    事实上,《灵光》里面仍然暗藏了张羽想要“抛弃毛笔”的深远策略:“指印没有了绘画性,所以大家都看不懂。那我把指印的一个点放大,让它成为‘灵光’,强调它的视觉震撼力,于是很快就被接受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张羽从未停下对指印的思考,并且在2003年再度启动相关创作。这一次张羽决定彻底扔掉毛笔,和“绘画性”诀别。

    为什么采用指印?张羽说他可不是“瞎点”。他点指印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个“契约画押”的方式,是一个文化概念。而这个动作本身还可以赋予许多时代的特征:比如承诺和信誉,以及它们在当代所面临的危机;再比如当代社会里,人们一遍遍地刷屏,使用的也是手指头,层层叠叠的指印又有了“信息不断被刷新”的意象,人们则在这其中迷失。张羽对“指印”非常有信心,认为它可以开启一个广阔的表达空间。

    张羽最大的指印作品有12米长、2.3米宽,上面有他超过10万个指印。他为此整整按了一年,整个过程像是一场达摩面壁的修行。

    今年7月,“张羽——意念的形式”在广东美术馆开展,让广东观众也领略了无边无尽的指印:他在长卷上点染指印,细密绵长、铺天盖地;在玻璃上点染指印,红色指印通过光的照射,投影在里面的宣纸上,产生虚薄的斑点;他在丝绸上点染指印,红色的丝绸从高悬的天花板上垂挂而下,在它们飘逸波动的掩映深处,放置一台电视机,正在播放张羽在透明的玻璃上缓慢地点染指印,红色的指印越来越密集,直到最终覆盖了他的面孔。

    同时,观众看到的还有按照秩序置放的600只白色瓷碗,其中盛放着水墨,水和墨会随时间挥发,并且在碗沿上留下痕迹,正像绘画的画面也是水和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

    张羽,1959年出生于天津,1979年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曾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国画世界》编辑室主任,1988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现为职业艺术家。作品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威尼斯贝纳通美术馆等多家国际知名艺术品收藏机构所收藏。

    对话张羽 ——

    “没有自己的方法就不会有自己的语言”

    广州日报:你有过长期的临摹经历,中国画的功底也打得很扎实,但您又决绝地抛弃笔墨,更说出了“拿起笔墨就跳进了陷阱”这样的“狠话”。这么做完全就是因为“高山仰止”所以必须另辟蹊径吗?

    张羽:“高山仰止”是一方面原因,同时还因为觉得仍旧用笔墨没有意义。古代中国画的好处在于,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有关联的,毛笔和画家的生命是捆绑在一起的,是一个日常经验,他们用毛笔画画特别随意,根本不用考虑技术性的问题,而到了当代,毛笔其实和我们的现实已经没有关系了,用毛笔画画成为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应该从对现实、对今天的理解出发,而那种技术和我们的时代是脱节的。

    另外,我想有自己的表达,去创作自己的东西,但我只要拿起毛笔,就会不自觉进入那套古老的系统中,个性的东西就会消失掉。拿着毛笔,不外乎勾、染、皴、擦,这套书写方式太完善了,以至于你所有的努力只能是一种风格,但语言还是一样的。我们看整部中国绘画史,其实是个风格史,语言都是一样的。有时候你很难说谁画得好、谁画得不好,只能说谁画得更有意思,意蕴、境界或者空间的布局上更有自己的想法。究其本质,大家谁都摆脱不了谁,只是一个简单的样式的不同。所以,我觉得必须放下毛笔,用毛笔绘画这条路,空间几乎是零。

    广州日报:但从你想要放下毛笔,到真正放下,中间还是经历了挺长的时间,似乎你也在摇摆?

    张羽:对,在起初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在摇摆,还是想尽可能用毛笔,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对毛笔、水墨、宣纸更深入的了解去寻求出路,因为如果你了解不全面,寻找出路就是空想。所以,我使用毛笔的笔墨书写方式一直做到1993年。

    广州日报:在您早期的作品中,我惊奇地发现,目前当代水墨一些画家的符号性的东西,您过去都曾经用到过。

    张羽:对,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还在做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的事。

    广州日报:但您认为这条路走不通?

    张羽:不可能走远,因为它还属于一个基本的绘画范围:不是像古代,就是像西方;不是现实主义,就是走到表现、抽象、超现实主义去。但我觉得应该再往前走,创造和西方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都拉开距离的一种新方法。我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方法就不会有自己的语言。比如传统绘画,大家都是一样的方法,所以大家的语言也是一样的。而我只想做我自己,这也是我(进行“指印”创作)的核心目的。

    广州日报:舍弃已被认可的《灵光》搞装置,您难道不担心市场的问题吗?

    张羽:从上世纪80年代走到现在,我的风格、语言在不停地变化,每次变化都很艰难,但也都有人去收藏,只是多少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做扇面肖像,收藏的人就很多。不夸张地说,如果我现在还停留在那个阶段,不知道可以赚几个亿了,但我觉得不对就不做;《灵光》也是,很多人想收藏,但我不画就是不画了;我现在做的“指印”,也有人收藏,虽然不多,但哪怕藏家一年就买我两件作品,生活就没有问题了。

    广州日报:其实,老早就有人提出:“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但直到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画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兴旺了,无论是画家还是藏家,可能都是历史上最庞大的群体。你这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张羽:所谓消亡,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的,不是说就彻底没有了。我知道现在画院里画家们的画卖得非常好,但他们跟艺术史其实没有关系了。这是一个市场,但市场不等于艺术。当然,艺术史不记载你,也不代表你不能在当下画卖得好,赚很多钱。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懂指印作品

    广州日报:有人认为您现在的做法有点像“走钢丝”,前途未卜,因为您仿佛营造了一个像“道场”一样的东西,但艺术家本人的情感是被抽离出来的,只剩下一个形式、一个壳。而艺术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有艺术家的情感注入其中,会让人产生共鸣,但这些东西在您的作品中似乎没有了。

    张羽:不管你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或者形式,都不是无中生有的,都会有精神性的东西注入其中。比如我的“108本册页”,每一本册页上都有我的指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跟它发生的关系,怎么会没有情感在里面呢?

    传统的中国画,花鸟、山水等都有一个具体的形,通过这个公认的形,情感和物像直接产生关联。但从文化的深层来分析,情感并不必然具有一个固定的形,它是看不到的。比如禅宗,只在你的想象中,具体的你根本摸不到。我营造的是一个可想象的空间,会给人心理上一个隐约的感受,从很多方面去想象和它的关联。

    广州日报: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欣赏您的作品,其实有些类似于冥想的过程。它的情感空间是开放的,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

    张羽:对,如果硬要把它理解为一个空空如也的壳,我就没有办法了。就像我1991年刚开始做“指印”的时候,所有的批评都说看不懂。可是那个时候,就有英国的画廊开始收藏我的作品,他们怎么就能看懂呢?去年我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用摁满指印的宣纸和丝绸制造了一个闭关的空间,有一个美国观众在里面待了一个小时,眼泪不停地流,他怎么就看懂了呢?

    广州日报:我在展览现场也听到很多人说看不懂,他们感兴趣的可能是这些指印真的是您一个个按的吗?这得按多久啊?

    张羽:就你刚才的这番描述,我不觉得国内的观众和我的作品有隔膜。“怎么能按这么久啊?怎么按这么圆啊?按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呢?”能发出这样的疑问,等于是看懂了。

    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引领、推动这个时代的审美。宋代的东西再好,我也不能回头画那种画,我得提供今天的思想。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易安
>>相关新闻
• 以前大家所说的女性主义者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 我们究竟走了多远——反省中国当代艺术
• 星星美展十年:中国现代艺术告别毛时代的工具主义
• 水墨计(肆)十二人展将启幕 天津美院薛明入展
• “艺术•跳蚤”中捷当代美术馆开幕
• 2014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最佳展位推荐
• 第41届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登陆巴黎大皇宫
• 当下与水墨:李津的文人生活
• 罗曼·西格纳:富有幽默和诗意的影像作品展
• 2014北京798艺术节完美落幕 多家机构和艺术家获奖
• 艺术家黄永砅对谈批评家汪民安——关于词、物、像
• “格桑花开——江舟水墨小品展”在恭王府开幕
• “禅•境象”木鬼个展亮相皇城艺术馆
• 何玮明:于山间树林 凭借着天性寻求回归
• “零距离——王晓辉微水墨艺术展”广州开幕
• 易象:南北写生对话展第二回在正观美术馆开幕
• 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将于10月23日在上海开幕
• 杨春华、胡石、赵跃鹏中国水墨画三人展即将开幕
• “水墨青花—邵泳水墨艺术展”在绘通当代画廊开幕
• 李津:新水墨多虚火而少创造
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在天津召开
  •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 市民在西洋美术馆享受“鱼”文化 市民在西洋美术馆享受“鱼”文化
  • “此间·梅江”当代艺术家联展 “此间·梅江”当代艺术家联展
  • “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 “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
  •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