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群展
主办单位: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
总策展人:王春辰
开幕时间:2014年10月30日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30日-2015年3月8日
展览地点: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美国密歇根州东兰辛市)
参展人员:陈卫群、耿艺、何云昌、姜吉安、金阳平、姬子、刘力宁、孟柏伸、缪晓春、裴丽、渠岩、隋建国、苏新平、王川、王璜生、徐冰、夏小万、周钦珊、张彦峰+周罡、董钧、李军虎、林鑫、田波、王杨
陈卫群,《寻》,30×30cm×36,2007年
2014年10月30日将在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开幕“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这是一个筹备了两年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以“未来的回归”主题,展示任何的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可能性,提示出“回归”是一种目标,是一种文化复兴与丰富的可能。因为在现今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精准预测未来的中国,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看到了当代中国正在改变,环境与社会巨变无处不在,其文化心理如何呈现、现实场景如何被解读、创造性思维如何成长等都是本展览所探讨的主题。
董钧,《大水》,记录片,2007至2008年
今天的艺术就是试图去讨论、去发现、去解码这种历史境遇下的中国的秘密和难题。本次展览将从不同的象征角度展现这种转变在不同艺术媒介上——从绘画(油画、水墨)、摄影(更多概念)到装置和数字媒体——的回应。这些参展艺术家只是中国艺术力量中的一小部分,但他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一个新的特征。观看中国的当代艺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是一次观看可以了解的事情,也不是对应着西方的当代艺术线索。它就是它自身的发生与言说的一次艺术故事,既来自于中国激变的历史走到今天,也面向未来,内聚内燃,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耿艺,《吠》,影像,2014年
本次展览分三个单元:“文化与再测绘”、“现实与可能”及“未来与想象”。“文化与再测绘”单元揭示出当今中国自身固有的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变,但似乎在相当的精神层面以及文化基因方面,又体现出中国的那种文化意味、因素、记忆、伤感。“现实与可能”单元表达的是,今天的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事件,并非仅仅是其人口世界最多,也并非仅仅是其历史的久远,而在于现实的中国所发生的那种变化,这些恰恰是作为艺术家的群体所发现、所揭示、所表征的现实中国。“未来与想象”单元则将问题指向未来,现今中国的文化艺术的矛盾性和杂糅性使得未来的想象更加扑朔迷离,其内部的文化咀嚼与消化是否足够诞生新的未来文化和艺术,都是值得期许的,但并非是预设的。这里面既有历史的遗憾,也有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慌,更主要是当下的实践行为。
何云昌,《铸》,摄影,126×195cm ,2004年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当下艺术是丰富的,它需要深入到其内部,进行现象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其中必然包括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因素,但仅仅是图像的表面来进行艺术形式分析却绝对是不足以完成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认识与研究的。这是必须消除外在的市场诱惑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暗示,才可以大踏步展开的工作。此次展览是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年的一部分,展览持续四个多月,在美国展览中实属少见,会持续地激发人们对中国及其当代艺术的兴趣,引发更多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和讨论,推动美国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多样性生态的认识,同时也推进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
姬子,《大宇之维1号》,纸本水墨,145×266cm,2010年
姜吉安,《丝绢·剩余价值》,结构图示
金阳平,《城市之镜2号》,布面油画,200×265cm,2011年
李军虎,《换城》,记录片,2010年
林鑫,《同学》,纪录片,2009年
刘力宁,《乐园》,布面丙烯,150×75cm,180×127cm,150×75cm,2013年
孟柏伸,《新瓷器系列》,瓷器、铅笔,2013年
缪晓春,《从头再来》,3D动画,2008至2010年
裴丽,《寂寞小姐》,行为影像,2012年
渠岩,《造神空间4》,摄影,108×136cm,2014年
苏新平,《肖像2012》,纸本色粉,330×240cm,2012年
隋建国,《一立方米的黑暗》,雕塑,104×104×104cm,2012年
田波,《走马水》,纪录片,2012年
王川,《再聚焦:龙系列》,摄影,2011年
王璜生,《对话》,(两椅子)装置,2014年
王杨,《中国门》,纪录片,2011年
夏小万,《古山水之郭熙早春图》,20片6mm玻璃,玻璃尺寸:57.5×81.5cm,外框尺寸:59×47×88cm,2014年
徐冰,《地书工作室》,装置
张彦峰、周罡,《大武汉》,影像,2014年
周钦珊,《读书笔记1》,装置,48×48cm,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