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架上绘画渐式微 多媒材大有可为?“油坛四友”画展将在天津图书大厦开幕著名天津女画家刘正受聘成为大道画院特聘画家深圳民间工艺美术展 为怀旧也为传承瓷都景德镇获 “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北京成博物馆世界第二多城市 仅次于伦敦美丽天津春联大赛6日启动 一等奖奖金3000元Quim Marin新海报设计远方的召唤续:海报里的海市蜃楼日本传统再生项目 | 麻世妙 majotae世界室内设计大会首次在中国举行 地点锁定广州对话视觉——李永铨与设计二十年展2014中国设计师年展在北京国展中心开幕南艺实验艺术教学汇报展《共生》于南艺开幕木•生活空间第一回展——“木•生活”拉开帷幕肖恩·斯库利:艺术像睡美人 被"亲吻"后才能苏醒栗宪庭:异化的中国抽象绘画荒芜与丰富:矛盾的中国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城市文明的标志 不是拍照道具陈祥麟:标签化绝非个性风格高清图:汇集书画精品 风云壮观—中国书画收藏精品展亮相天津美术馆高清图:展示中国北方水彩艺术魅力 天津第八届水彩画展亮相财经大学高清图:天津画院三十五年不胜枚举的艺术盛宴高清图:“骏驰甲午—李澜画马作品巡展”北京站新作欣赏著名画家解殿卿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著名书法家刘俊坡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高清图:著名书画家尹沧海甘南采风 记录藏区山水人情高清图:近50余幅唐卡珍品亮相天津高新区智慧山艺术中心彩墨随性舞--胡振声先生甲午新作 著名画家华克齐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实录 视频:天津画院35周年庆生 一批精品力作亮相津门高清图:大道行远·天津画院建院35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高清图:移形换影·2014中澳当代艺术展在梅江国际艺术馆开幕任欢谈天津画院35周年美展:美术爱好者的盛筵邓国源谈天津画院35周年美展:美院与画院紧密相连
首页 >> 当代艺术 >> 正文

架上绘画渐式微 多媒材大有可为?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4-12-11 10:35


方力钧 《2013.7.9》(陶瓷装置)


方力钧 《2013》(布面油画)


缪晓春 《坐天观井》(三联画+数码水墨)


岳敏君 《表皮12》(布面丙烯)

    在蔡国强用火药引发《爆炸系列》、徐冰用破铜烂铁打造《凤凰》频频引发海内外关注的同时,国内许多本是以架上绘画成名的艺术家也开始纷纷涉足多媒材创作。促使艺术家们集体“跨界”的动力来自何处?在当代艺术的世界里,多媒材必然具有超越架上绘画的能量吗?架上绘画亘古不变的魅力是否正在衰减?借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开幕的契机,记者采访到了前来参展的三位跨界艺术家,并诚邀评论家刘骁纯对此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艺术家 方力钧——

    尝试多媒材是艺术家的好奇心使然


    我做装置大概始于2006年,用过的材质也比较多,垃圾堆的瓶瓶罐罐,钢的、树脂的、塑料的材料都有用过。你问我为什么进行多媒材的尝试?动力也许就是一颗属于艺术家的好奇心。

    这两年我开始做一些陶瓷的立体作品,其实我十五六岁读中专的时候学的就是陶瓷美术。正因为学过陶瓷,所以很长时间里我对陶瓷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化的看法,觉得它作为一个很完善的系统,会产生很强大的约束,所以我本来不太想碰它。但这几年,也许是常在景德镇待着,慢慢又对这种材质产生了兴趣。我觉得已有的陶瓷作品很少和我们现实的场景有直接的关联。而作为艺术家,用传统的材料来表达当下的情况和人的心理、精神状况,其实特别有意思。

    我也想明白了一件事:传统的陶瓷体系固然是一种约束,但我不去遵守它不就行了吗?大家会看到我现在做的陶瓷作品和传统很不一样。它们基本是一些小的陶瓷立方块的各种组合,这些小小的陶瓷块在传统意义上都是些“废品”和“垃圾”。而我选择使用陶瓷的基本单位,深入挖掘其物理可能性。烧造的过程也和传统不一样,是将湿的陶泥直接进炉,出来的效果是各种歪歪扭扭的状态、坍塌和变形。水和泥、水和火、泥和火,不同釉色的收缩,带来各种不可预知的变化,让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不是在做一件器物,而是在做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尽管我现在大概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创作实验性质的作品,但绘画对于我的吸引力仍然巨大。多媒材和传统媒介是一种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就像吃火锅:吃得越辣,你可能需要喝更多的啤酒,而喝啤酒其实是为了更多地吃火锅。很多时候,我做着平面的事情,却在考虑立体的问题,做立体实验的时候,又在考虑平面的事情。有了这种互相印证、促进的关系之后,我现在对于绘画的认识可能也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在多媒材的时代里,绘画依然对我有强大的吸引力。也许是因为它的体温和气味,那是一种生命最本质的因素。这样一种“体温”,还是必须要靠传统的、手工的方式来完成,而不是机器和电脑。我们的技术也许可以做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模特,但我们知道那是程式化的,我们终究还是渴望知道真实的生命是什么样的。我相信,在多媒材蓬勃兴起的当下及未来,传统绘画不仅不会消失,还会越来越重要。我们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我们去储存大件的、立体的作品的成本代价会越来越高。如果平面艺术品能够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不亚于立体的艺术品,那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那些成本很高、占用空间更多的艺术品呢?

    艺术家 缪晓春——

    选择最合适的媒介来表达特定的主题

    1995年~1999年,我在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专业虽然是造型艺术,但油画、雕塑、影像等内容也都有所涉及。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并不太注意艺术媒介之间的差别,而只是强调选择合适的媒介来表达特定的主题。

    从1988年至今,我大概每10年就有一次转向:1988年到1998年主要是绘画;1999年到2009年主要是摄影;而现在主要是数字媒体创作。电脑、软件、鼠标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纸、砚。既然是我们天天在用的东西,当然可以成为艺术表达的某种途径,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独特的使命。新媒介确实可以做到一些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事情,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比如我正在做的“数码水墨”:我的模型是用点、线、面来建立的,这个点、线、面本身就很有美感。建构完成之后,再加上一些晕染的效果处理,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水墨方式,这也是我现阶段比较感兴趣的。

    我相信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将来的表达方式会越来越多。我们难以想象在一百年之后会有多少种表达的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表达方式越多,针对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主题,就会有更适合的表达媒介。但我并不认为某种媒介一定比另外一种媒介更好的说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只有“更合适”的媒介,没有“更先进”的媒介。

    传统的媒介当然会一直存在下去,无论水墨还是油画,都是不错的表达方式,而且传统媒介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2009年以前,我做了很多摄影作品,但2009年之后,我很大一部分精力又回到了绘画上面——即便目前是用数码的方式在做。这类某种程度的“回转”,也是因为我看到了绘画这种传统方式仍旧具有可能性,否则我不会这样去做。 

    艺术家 王广义——

    不太懂的新手段不会贸然尝试

    我是国内比较早开始进行多媒材尝试的,1984年就开始做装置了,这方面的实践一直持续至今。也没有什么“触发点”,就是源自一个艺术家的本性,对自己没有尝试过的东西都想去试一下。

    这几十年来,各种媒材越来越丰富,但我觉得自己是停留在胶片时代的人。胶片时代的东西我看得懂,但进入数码时代,我觉得我不太懂了,所以不会贸然尝试新的手段。而且,我也不觉得一个艺术家需要掌握太多的手段,那样会很乱。现有的媒介在表达我想表达的思想方面,没有不够用的感觉。所以,我的表达手段并不面临需要更新换代的问题。

    本质上,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现在我的精力和时间,分配在绘画方面的还是最多的——大概占到七成,我相信绘画是无法被取代的。对我而言,这里面让我最难割舍的也许是“手感”的问题。即便我做的装置,其实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物”的感觉。某种程度上,它们和我的绘画作品一样,都是向手工时代致敬的产物。

    我也有一些好朋友,做新媒材、影像,做得很好。但我还是愿意选择一种和手工相关的方式,绘画或者装置——我并不认为这个一定更高明,但我自己更有兴趣。 

    我不明白为何有人担心绘画会消失。绘画是一个最古老的存在,今天的艺术家,可以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也可以用装置、用影像……它们之间不应该有界限。担心绘画会消失就像担心人类会消失一样,是根本没必要的问题。

    评论家 刘骁纯——

    穷途末路的不是架上绘画

    刘庆和黄一瀚就是有益突破的艺术家

    国内许多以架上绘画成名的艺术家,这几年开始更多地进行多媒材的尝试,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一般来说,对艺术史有比较大贡献的艺术家,思想上的条框通常都比较少,总是在一方面取得突破之后,就在另一方面进行尝试。

    比如德国表现主义的绘画大师,基本都是在绘画的同时尝试做一些雕塑、装置、多媒体等,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基佛尔,画画、综合媒材、装置、表演等,都很厉害。不过一般的艺术家没必要去效仿他,还是选择一种自己最自然的方式进入艺术就可以了。

    这种优秀艺术家普遍性的“跨界”,不意味架上绘画正在失去可能性。现在经常有人说在欧美国家,架上绘画的版图已经非常萎缩,也是一种误解。其实包括威尼斯的双年展,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量的架上艺术。我这几年重点研究水墨,水墨的架上这块,也有很多艺术家取得了有益的突破,比如刘庆和、黄一翰,都是很有创意的艺术家。架上艺术不会过时,在未来仍是大有可为的一片疆域。

    但我所说的这种富有前景的“架上艺术”,和我们国内目前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仍旧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架上艺术风貌又不是一回事。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张晓刚这一批画家,他们当年的绘画因为和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拉开了距离,所以产生了巨大的意义,赢得了国际声誉。但他们当年选择的这种带有极强符号色彩的道路,既为他们赢得了成功,也推着他们走进了今天的困境——他们很难在这个符号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取得更大突破,这也逼迫他们开始向装置方面转型。虽然目前来看,力度没有蔡国强、黄永砯那么大,但这种尝试是有意义的。比如方力钧,我一直认为他是在当代艺术中做得比较出色的,他敲开了一扇门,但没有一直停在门口,而是一直摸索前行,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符号性弱了,声名也有所下降,但也许过上十年我们再回头看,他可能会是探索中最厉害的一个。(金叶)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易安
>>相关新闻
• 南艺实验艺术教学汇报展《共生》于南艺开幕
• 木•生活空间第一回展——“木•生活”拉开帷幕
• 栗宪庭:异化的中国抽象绘画
• 戈贝尔的小便池拍出高价 折射当代艺术的悲哀
• 现当代艺术市场洗牌:F4淡出70后逆袭
• 新绘画夜场拍卖:当代艺术的新格局
• 装置艺术挑战大众审美 会是下一个市场热点吗
• 上海双年展中的晦涩难懂引发争议
• 张弓:30年艺术市场凶猛 凭自己的心画画
• 现当代艺术市场洗牌:F4淡出70后逆袭
• 徐冰:哲学救不了肤浅的当代艺术家
• 南京灵魂小组呼吁国人关注自我灵魂
• 名作改编 是致敬还是捷径?
• “一分为三:韩国艺术家三人展”将亮相今日美术馆
• 飞鸟与鱼的若即若离:艺术家手绘的玻璃装置艺术
• 方力钧文献展将走进南京大学 赠送丝网版画
• 王宁德:不能腾空而起 也要离地三尺
• 当代艺术为什么要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
• 方力钧:细说我的光头情节
• 中国60后艺术家群像:一代人的无聊感和自我拯救
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在天津召开
  • 王俊生大写意画展在群众艺术馆开展 王俊生大写意画展在群众艺术馆开展
  • 张蒲生从艺62周年美术作品展 张蒲生从艺62周年美术作品展
  • 天津纪念梁崎先生诞辰105周年 天津纪念梁崎先生诞辰105周年
  • 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展亮相天津 高卉民大写意花鸟画展亮相天津
  •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天津体育之光书画院作品欣赏
  •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天津花鸟四家与市民品读传统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