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社会工厂”不算新鲜,但在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看来,上海这座城市完全展现了中国急速现代化并跻身世界大国的过程,而过去 18 年里的 9 届上海双年展,都与这种快速发展相关。因此他要做一件“喘口气”的事情,一方面追溯“快”的思想来源,一方面慢下来,关心被“快”遮蔽的那部分事实。
弗兰克的判断可以从展馆本身得到验证,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南市发电厂改建而成,这座原本为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不断输出能量的工厂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在它的周边则散落着上海世博会留下的庞大建筑,它们荒凉的站在废墟中,等待着被地产项目或者别的什么唤醒。
不过今天外滩君不打算用某些艰深晦涩的艺术品吓大家,这次的导览只有一个目的——找到最有趣的艺术品,如果你对它们仍旧不感兴趣,当代艺术馆本身也是个适合安静坐坐欣赏的好空间。本届双年展预计持续到明年三月。
第一层
▲《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 电脑操控的钢琴及屏幕文本
展览特别委托作曲家彼得· 阿普灵格创作的主旋律被架在键盘上的机械装置弹奏出来,一段美妙的旋律总是被突然而至的“噪音”打破,钢琴背后的幕布上依次打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如果仔细听这些所谓的“噪音”,会发现它们的音节是在模仿“实事求是”的中文发音。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混合媒材
艺术家何翔宇每天用舌尖仔细体验自己的上颌、下颚,还有唇齿之间,这种行为持续了一年多,如同写日记。他从这狭小却无法全见的空间中获得新的感知收获,并将 其转化成图像和雕塑,这样的转化如同一种仿科学,把不断更新的触觉当做感知能力的发明,有限的身体也能产生无限的感知方式。
▲《信天游》 混合媒材装置
2002年8月,胡柳徒步从西安出发,在路上买了头毛驴,牵着它去陕北南泥湾。沿途送红色康乃馨给当地农民,交换、收集他们不用的旧碗或插花的器皿。胡柳从绥德请来了两位信天游老艺人,在展期内不定期为观众表演,唱的正是她当年游历陕北的见闻。艺术家认为“普通观众可以从很多点进入,比如画面里的物件、搪瓷缸子等,可能是大家的共同记忆。”
▲《阿Q正传》 木刻版画
1966年春夏之交,艺术家赵延年的作品、素材、木刻原版,统统被抄。这并不是发生在他一人身上的事情,而是席卷了十多亿人的一场狂潮。当他痛心疾首于当时的国内环境时,还好因为鲁迅先生的作品不禁,便使他“在茫茫无边的黑暗中还能得到一丝光明。”
第二层
▲《1999》 声音装置
这可能是本届双年展上跟观众产生最多互动的作品。《1999》反应了中国当代艺术90年代的思想状况,墙上的电话收集了艺术家刘鼎的写作和评论以及90年代的流行歌曲。
▲ 《被分割的风景》
艺术家刘窗以自己的名字为主体创作了这个作品——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二层走廊上安装了六个花色不同的防盗窗。窗内是一层浅色的布帘子,被鼓风机吹得不时飘起。
“在窗户外面加上一层防盗窗,是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共有的生活体验和记忆,每家每户都会在阳台和窗户上装这样的铁笼。防盗窗上通常会用简单的图案用作装饰,形成了日常生活中每日都会见到的被固化的视觉模型,防了屋外的贼,隔了屋内的景。”。在刘窗看来,隔绝开屋内和屋外的栏杆,似乎代表着被规划的生产与生活,至今仍然杵在屋内屋外的风景之中。但是栏杆投射在帘子上的影子,则由于它的飘动而拥有了千变万化的形态。
▲ 《亚洲人的父亲》丙烯颜料、纸板
2008年,艺术家侯俊明开始了他的《亚洲人的父亲》计划之旅,于亚洲数个不同城市进行了一次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探索。他邀请受访者以问卷、书写、涂鸦的方式拆解对于父亲记忆的具象符号,艺术家也藉由这些符号重新再绘制出受访者的父亲意象。
▲ 《黑脸,白脸》 高清影像
艺术家赵亮将摄像机镜头对准三张面孔:黑脸,一个煤矿工人工作后充满媒灰的脸;白脸,一个石灰工人工作后满是石灰末的脸;一个头发凌乱的农民工背影。以及三座矿山的场景。观众坐在固定距离观看这三幅脸孔时,甚至能清楚得听到他们的呼吸声。
▲ 《模糊混合物的串流引擎》 混合媒材装置
艺术家亚当·阿伟凯尼的装置取材于日本某个至今还未通上铁路的偏远小镇,那儿的农民以一种植木蓝维生,这种植物过去常被制成燃料,用于祛除蚊子蛇虫,但后来 成为一种商品,远销全球。与其他众多农村地区一样,年青一代纷纷逃离故土,前往大城市打工,这种转变的一个表现,是曾经竖在田野里的稻草人也已经迁移到城 市,它们成为一整代人逃离乡村的象征。
▲ 《诗境的边缘》 高清影像
2000年 开始,黄明川进行了长达十年关于台湾一百位诗人的影音计划,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一百位诗人朗诵的诗文。诗是有声音的文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读 诗”成了媒体传播形式演进下被遗忘的传统,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随着文化上失去的归属而日渐拉远,口说语言成了另一种对抗现代性的形式。
▲ 《新闻蓝调》
几名志愿者一起合唱报纸上的新闻,这些社会事件在他们调子单一的吟唱里变得更加怪诞、滑稽。
▲ 《屠学表》 混合媒材装置
陈滢如的《屠学表》透过神秘学的角度,结合占星与天文科学的方法,来重新检视并研究近代亚洲政治清算与屠杀事件,包括1975年红色高棉屠杀和1980年韩国光州事件,利用历史事件发生当下的星空排列绘制出占星星盘。
第三层
▲ 《世界上的窗户(二)》 影像装置
黄汉明另辟蹊径,探索了科幻小说与粤剧之间的联系,科幻小说历来都是中国现代改革的核心,而粤剧作为一种灵活优美的戏剧形式,在20世纪的中国非常流行。展览搭设的装置结构做成了一块逼真的宇宙飞船甲板,这种道具造型常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科幻电影。观众甚至可以看到今敏的《千年女优》、王家卫的《2046》等片段。
▲ 《个展》
这是艺术家罗比·威廉姆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个展,由五件作品组成,都类似于为同一空间下马匹越障表演比赛所设置的障碍。他的混搭雕塑作品引发人们审视写实空间之下人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第四层:青年策展人计划
也许是本届双年展最有趣的项目。
▼ 陈韵 《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
▲每一个盒子里装着某个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的声音
▲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细小废物做成的手工皂
▼蒲鸿、王飞 《小跃进》
▲鄢醒 《他们不在这里》
▼开放问题研究所、宋振熙、卢睿洋 《大地备忘录》
▲由独立出版机构联邦走马制作的《空想百科全书》
▲ 以《山海经》中出现的生物为对象,模拟出它们的X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