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曾健勇《如其在上,如其在下》
肖映河《千年一叹》,纸本综合材料
肖映河《千年一叹》局部,纸本综合材料
杜松儒《山语》
王雷《今日明朝No.2》,旧报纸搓线及编织技术
关注当代关注青年
关山月美术馆“在路上”学术活动再上路
关山月美术馆2014年度的重点当代艺术学术活动:“在路上·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于2014年12月27日首先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帷幕,并将于2015年相继在重庆、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
“在路上”是关山月美术馆的一个持续性的当代艺术课题,旨在持续整理并积累以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文献,发现并讨论其间的艺术问题。活动从2013年关注油画开始,2014年聚焦新水墨。
一项青年的事业
“在路上”是一项青年的事业,除活动的目标群体是青年艺术家及艺术现象外,参与论坛和活动策划的也主要是青年批评家。在系列活动的出品人、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的带领下,2013年,关山月美术馆副馆长颜为昕、《美术》副主编盛葳、关山月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新英作为召集人,在殷双喜、俞可、杨小彦、李一、尚辉、鲁虹、孙振华等前辈批评家和吴洪亮、朱晓钧、刘礼宾、鲁明军、陈向兵等青年批评家的支持下成功策划了“在路上·2013”系列学术活动。
2014年,在颜为昕的召集下,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艺术与财富》主编朱晓钧和盛葳、张新英一起加入了策展团队,在王天德、刘庆和、徐累、张羽等资深水墨艺术家和张子康、陆蓉之、高岭、何桂彦、付晓东、王栋栋等30余名批评家的共同支持下,在160余名被提名艺术家中遴选出40位青年艺术家进行抽样展览,并结合展览举办以“当代水墨的历史、现场与写作”为主题的学术论坛。
美术馆的文化责任
关山月美术馆秉承关山月先生“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以“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为主要学术定位,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评家论坛”是关山月美术馆在原有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自2013年度确立的一个持续性的当代艺术课题。通过批评家提名、问卷调查、工作室走访、展览和文献编辑出版、创作专题网站、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生态观察、研究、展示和文献留存,并对从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包括前期的批评家提名和文献集编辑出版、为期一个月的抽样提名展和为期一天的青年批评家论坛。
随着新的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趋向综合,理论上,对于单一媒介的探讨会逐渐失去意义。但是,从史学角度对于单一媒介创作现象进行梳理则正当其时。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更加重视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操作上采取提名、文献出版、遴选、抽样展览相结合的方式,除遴选出一些艺术家参加提名展外,还将编辑出版包含所有被提名艺术家文献的文献集,以期为这一阶段的史学研究提供更多感性的文献和可资探讨的话题,也希望借此为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保留一份可再现的持续的文本。
共同表达70、80后
“在路上”将目标艺术家群体定位在70后和80后这两个已届艺术创作盛期但在史学上还未得到深入梳理的群体。70后、80后的史学意义不但在于他们是在历史发展中区别于50后、60后的一代,更主要在于他们的整体生态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
如果说50后、60后在社会转型的制约下,尚未能完全实现艺术的自主,那么70后、80后这些本身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相比较而言,受体制的制约明显减弱,艺术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如果说前辈艺术家完成的是解放思想、复兴文化的历史使命,解决的是“什么是西方当代艺术”的问题,那么青年艺术家则面临着如何确立当代艺术的主体性,在艺术史上完成“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青年艺术群体生态的动态关注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路上”的学术诉求建立在对“正在发生”进行动态观察和文献整理的目的上,同时为了保持对这样一个动态而庞杂的对象有一种客观全面的审视,主办方更多地看重青年批评家的力量,并用学术研究和艺术批评推动展览策划。同时代的艺术批评是深化创作和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路上”的青年批评家不但参与青年艺术家的提名、论坛的讨论,更参与整个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该系列活动将是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和青年批评家群体智慧的显现,能够传达这一群体思想的声音。(春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