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作为动词:南京有当代艺术吗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5-01-07 17:12
2014年12月29日下午,2014南京当代艺术研讨会在尚东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批评家顾丞峰主持了会议,也邀请了刚刚获得中国第三届当代艺术思想论坛“艺术史论奖”的独立批评家、历史研究者帅好,从南京走出去的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年轻的独立策展人、批评家崔灿灿,近年批评锋芒比较犀利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艺术评论家闻松,南京的当代艺术家张正民、曹恺、盛剑锋,“85美术新潮”中的先锋人物、艺术家杨志麟以及南艺美术馆策展人王亚敏、陈瑞等参与研讨。顾丞峰直言不讳地表示,现如今当代艺术中批评的力量非常被动,难以产生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的地位与影响力。“一来因为艺术商品化的发展,金钱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文化逐渐趋于服从的地位。二来批评家内部也出现断层,青黄不接……”因此,这次研讨会“提倡真实的批评,即直面作品,直面真实的内心表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倡导,让这次研讨产生了观点的交锋。
南京只有当代美术
没有当代艺术?
因为提及《不在图像中行动》这样一个展览,作为策展人之一的崔灿灿首先质疑起南京的当代艺术。由孙原、彭禹、崔灿灿共同策划,从老到幼30多位承认或不承认自己是艺术家的艺术家参与了这一《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或者说“行动”。顾名思义,这些艺术家已放弃了以获得图像或是制造视觉化的物品为目的创作,只是“就干了这么一件事儿”。这一展览在2014年岁末呈现于北京最重要的三大画廊——佩斯北京、常青画廊、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崔灿灿认为: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南京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上就似乎与其他地区无关,既不输出学术观念也不输入市场。2000年之后,南京更是与全球当代艺术脱节。2008年之后,整个中国面临当代艺术发展的尴尬,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没有进入杜尚的语境,而在南京讨论的依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问题(即现代主义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画好?如何做一件别人做不了的事,这停留在原创的问题上。而在后现代主义观念之中,这些都不重要。”因此,在崔灿灿看来,只有平均个体没有极端个体的南京艺术家到现在还是探求艺术作品的技术好坏问题,因此南京“有的只是当代美术而非当代艺术。”崔灿灿甚至直接质疑展馆墙上挂着的作品,指出其大同小异。
当代艺术不只有一种样式
应当没有标准
崔灿灿的观点首先遭到了闻松的反驳,他认为,艺术应当是没有标准的。我们如果平素举例举到的当代艺术只有一种样式,一种西方的资本符号,这就限定了当代艺术的概念。但是崔灿灿认为:“这不存在以西方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当我们无法确认未知时,只能确认什么不是当代艺术。艺术应当是一个动词。我们只能试图寻找未来、明天,而不是定义当下。”
针对这种对南京当代艺术现状的“发难”。南京的艺术家或当代艺术场馆相关负责人没有立刻反驳,倒是相当冷静地分析了现实情况。被称为南京当代艺术“老江湖”的曹恺一直致力于影像艺术,他不急不慢地说:“地域自成一体也是可以的。比如月亮照在假山石上,这也是一种风格。”杨志麟则表示:“南京需要保持南京的文化气质。但是也不要过度强调地域性,艺术家应该是有机的、开放的、流动的。”尚东当代艺术中心总监李俐说:“国内年轻的艺术家在新媒体比如影像、装置这一领域,的确尝试得还比较少。如果和国外的当代艺术发展状态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创作力上,我们南京比较单薄、单一。我们也希望多进行一些多样化的尝试,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加入我们。江苏的水墨画在全国可以说是处于第一阵营,但正是由于传统力量太强大,现代感的艺术作品就相对匮乏。”
“华茂一楼”实验空间
小区居民也介入
不过,北京三大重要画廊呈现的《不在图像中行动》展览,南京当代艺术实验空间“华茂一楼”也参与了。这个空间由盛剑峰与高雷、卞卡、彭涛、陈洁、iRRi Art共同发起,2012年成立,就在华茂大厦一个一楼的仓库,迄今为止已经尝试了多种艺术实验活动。盛剑锋介绍说,活动的形式多样,所有活动均有艺术家发起,非盈利。比如曾经有一位艺术家“千里走单骑”,从西安骑行到南京,最后在华茂一楼展出了他沿途画的画,展览现场还邀请观众边喝啤酒边欣赏。
他们的活动形式的确看上去千奇百怪。比如他们曾经在里面种豆芽,收获后分发给小区的居民,以致于居民们以为这是个农业研究所。他们的活动还包括了在凉席上听蝈蝈叫,聊天乘凉;在干冰的雾气缭绕中聊天等等。在有的展览活动中,一些空展台站立了各色观众,他们认为,“所有在展台上的都是艺术品。”
来源:金陵晚报 责任编辑:易安
- >>相关新闻
- • 2014年上海艺术圈的一些零碎真实的感受
- • 到艺术长沙展看蔡国强的烟火
- • 朱其:与批评家论“批评”
- • 第三届央美研究生作品展元典美术馆展区开幕
- • “灵光意象——宗华艺术作品展”先声画廊开幕
- • 栗宪庭:批评家是生命对另一生命的"独自理解"
- • 把书房搬入公共视野:一群艺术家的一间"书房"
- • 赵野对话尚扬:中国今天缺少影响世界的大哲学家
- • "神秘字符—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书法"亮相德国汉堡
- • 关山月美术馆“在路上”学术活动再上路
- • 弗洛伊德:活着就是为了画画
- • 《故宫日历》走过百年沉浮 成文艺青年新神器
- • 漫画家:我把人艰不拆画给你看
- • 著名微雕艺术家家乡办展:作品袖珍需用显微镜
- • 摆脱爱滋偏见 「一天无艺术」抗战25年
- • 假如有诺贝尔艺术奖:最有可能获奖的10位艺术家
- • 书画代笔产业化:福兮?祸兮?
- • 美学家彭锋:看不懂艺术不是观众的错
- • 2014艺术品市场:遇冷任性转型期
- • 2014年美术展览的回望与期待:贴近生活回归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