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他们”这一对年轻画家的工作进展,我在他们的艺术方式和不断展开的画面中看到了许多新的东西。在当代艺术越来越趋于综合形态,许多画家放弃绘画这种传统语言而转向新媒体实验时,“他们”却快乐而专注地沉迷在绘画上,相信用绘画的语言足以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受,十分真挚地把绘画当作倾诉心理活动的媒介。在当代绘画不断遭受其他媒体艺术的侵犯而失去自我表现力的时候,“他们”的绘画采用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使画面的视觉性与艺术的观念形成直接的默契。实际上,我在联系中国当代艺术整体状况观察“他们”时,我看到了他们正在以绘画新一代的姿态,迅速成长并悄然成熟起来,“他们”的艺术展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一些新的征候。
在目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市及商业文明日益剧变,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内心体验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许多让人目眩神迷的社会现象以及混乱复杂的表象世界,都巨大的冲击着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他们”的作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底下,利用室内和室外这两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空间来表现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体验。
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的碰撞、交织与矛盾是他们艺术中最为本质和独特的地方。虽然这种境遇是古往今来艺术家的基本境遇,但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反映得更加直接和强烈,他们的反应也更加直接和强烈。也许,欲望和焦虑的“具体化”是“他们”艺术必然的选择,通过一个“具体”而极其普通的有限空间,他们将现实的、生活的以及内心的现象直接地表现了出来,并把已经有的和可能有的存在并置在同一空间里,甚至在情节和形象上推向无限。他们所绘制的景色、物体、人物等东西带有司空见惯的经验,却在这个空间中变得令人惊异和独特,像电影语言般的叙事和片断的展开令人感觉亦真亦幻,在真中感觉到幻,在幻中感觉到真。
在“他们”的作品中,窗外总是出现一些今日中国城市的新兴景观,同时也包括了很多诗意化的风景,勾画出中国新时代的气象,让人感觉到一种时间的流逝。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景观,都是外部世界在人内心世界的投射,而室内的故事则是两位作者内心深处真实的表达。他们对现实总是保留了那么一点点苦涩和距离,冷冰冰的房子和孤寂的场景,永远不变的空间和不断变化的情节,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中国传统精神和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辨,这与中国画千年不变的山水精神构成线索。
在这个时代中,我们恰恰需要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缕午后的阳光,浮躁和诱惑是当代生活中的表象,而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青年们不得不面对社会状况,“他们”的作品正体现了这难得的宁静与创造性。他们的合作和从前的集体主义有根本上的区别,他们不是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加入集体并服从集体,而是出于一种自觉,他们乐于并渴望通过一种合作与团队精神来达到更强的力量、更深的意义,以及更无限的世界。
“他们”的每个空间中永远存在的那个柜子里,面总是放着一部电视机与象征物,它们似乎开启了一个联系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特殊频道,它们似乎提示着人们,又似乎迷惑着人们。始终背对着观众的皮衣男子,似乎就是艺术家心目中的那个自我,也像是一个冷眼观看这幅作品的观众。“他”的出镜率非常之高,但是他的身份却非常神秘,我相信“他们”的作品能够通过某种方式的并置,产生像电影剪辑般的效果。这种有趣而新颖的叙事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观念绘画形式,使绘画通向了一条可以更多义性的呈现。
青年艺术家是最敏感的,他们的作品也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不论时代怎样发展,物质世界怎样改变,世界如何更加波普和现实化,青年人中一定不会全都是浅薄的,他们中一定能有体味到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的某一群。他们在世界的某个地方,他们就是我们时代的未来与希望所在。艺术不仅仅是反映现实,艺术还是超于现实的,而艺术的创造性更应体现在作品于美术史中的线索和独立性。正如“他们”所言,“我们取名为‘他们’,就是希望更多的抛却自我,而去深入人们的内心,并说出他们的内心语言和梦幻”。(记者 范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