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开幕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4月12日下午,“触山——林学明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林学明围绕抽象艺术在国内举办的第三次个展。展览以50余件作品呈现了林学明最新一段时期在抽象艺术领域的探索实践和成果,策展人刘骁纯,学术主持皮道坚,批评家王端廷、杨卫、刘礼宾、鲁明军等出席展前的研讨会及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林学明
“触山”:重生,以抽象语言重新思索生命意义
策展人刘骁纯在展前的学术研讨会上用激情感觉的爆发形容林学明的作品:林学明十分擅长超常规地局部观察和微观取景。这来自于艺术家个人化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式。林学明十分重视写生,他的作品使得抽象艺术与传统的“师造化”再次相遇。长期的设计实践使他的作品展现出一种画面的构成感,他在人化自然和原自然的关联中以几何构成和抒情抽象、方直排笔和流纹排笔形成了一套独具个人面貌的画面语言和笔墨规范。
左起:林学明、杨卫、王端廷、皮道坚、刘骁纯
学术主持皮道坚在接受采访时说:抽象艺术在西方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不同民族、国家的艺术家创作抽象艺术有自己的道路和资源。林学明的抽象艺术凸显出很强的文化自信感,他没有追随任何前人和西方抽象艺术既有的形式、规则和观念,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脉的土壤中,他以中国的水墨作为创作的媒介和素材之一,水墨隐藏在画面里与丙烯等其他综合材料融合,他以抽象艺术表现了一种东方的情怀。“山”是一种意象,“触山”实际带有很强的意象性和叙事结构在里面,承载了艺术家生命体验的深层寓意。
触山43
触山49
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表达起源于林学明曾经有过的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八年前他曾在川藏地区海拔接近5000米的亚丁、稻城、理塘一带高原地区采风,因突然出现肺水肿后患急性左心衰竭,几乎失去性命。“因为对生命认识不足,对大自然敬畏不够使我差点失去性命。这个事情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彻底地反省和思考。“触山”经历了几轮的摸索,表达的都是我内心对生命最原始和内在的感受。”
展览现场
以形反形,以水墨反水墨,抽象后再抽象
看待一位中国艺术家的抽象艺术作品,不能用西方已经成熟的“抽象艺术”的概念和思维去界定和评价它。以形反形,以水墨反水墨,抽象后再抽象是林学明抽象艺术在创作上的方法论和秉承的理念。艺术家解释道:“以形反形”是以微观取景。将自然中的微观形象看作其他的器物或者器形,对形的观念不断转换,这是一个抽象思考和对“形”高度提炼和转换的过程。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是他追求的目的和方法。“以水墨反水墨,是从水墨出发,介入丙烯和色彩,将水墨与西方的材料做一个深入的结合,使水墨退到画面的背后而彰显出水墨的精神和智慧”,“我在上大学时曾对原始传统艺术图符做过研究,后来的一些创作也是围绕原始图符展开,抽象后再抽象一是在我原有抽象创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抽象的创作,二是我在尝试原始的抽象艺术还有没有再抽象的可能。”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拓宽抽象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路径和文化空间
研讨会现场,评论家们就抽象艺术创作“雷同化”现象,“真伪抽象”,“抽象艺术有没有民族性等问题”展开了很多交锋和讨论,在“雷同化”的问题上,林学明表示自己比较不看别人的作品,即使在之前实验水墨、新水墨火爆红火的时候,他也在尽量避免。有评论人认为,这种排他性和独立性使他有可能拓展出一条崭新的抽象艺术的发展路径和广阔的文化空间以及内涵允许更多的艺术家来拓宽、发展和丰富。
展览现场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古代的神话传说,林学明认为,“这是一个对宏大宇宙和自然不可抗力的一种反抗或触动,传统水墨就是一座巨大的山,如何触这座山,目前我的作品已经有了一套语言的框架,我希望沿着这条探索的路子能有所成果。”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22日。(台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