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讲座现场,左起:黄梅、卡斯特利、陈林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5月20日晚,由黄梅博士策划,瑞士艺术家鲁契亚诺•卡斯特利(Luciano Castelli)带来的讲座《当我们年轻……》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上演,艺术家卡斯特利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带给央美的青年学子们年轻的经验。
少年天才在中国被“再发现”
讲座一开始,本次展览的策划,同时也是5月2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展览的策展人——黄梅博士向大家分享了发现卡斯特利的过程。2013年,黄梅策划的《穷尽: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展中,在巴塞立兹、基弗、吕佩尔兹、A•R•彭克、伊门多夫、波尔克六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之外,卡斯特利成为作品最吸引观众的一位西方艺术家。
策展人黄梅向观众介绍卡斯特利
但她在策展时,在互联网上却没有任何关于卡斯特利的中文资料,于是她开始研究卡斯特利的英文与德语文献,她惊讶地发现卡斯特利是一个少年天才:1972年,21岁被策展人鼻祖史泽曼先生选中参加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在法国艺术史家编的《20世纪世界艺术史》中,卡斯特利1979年创作的《日与夜》与吕佩尔茨1981年创作《无题》放在并排的两页中;而在1985年,在华盛顿的赫什霍恩博物馆,一个世界性大展中,他竟然与大卫•霍克尼正好共享一个展厅,当时大卫•霍克尼47岁,而卡斯特利只有37岁。2015年,在大卫•霍克尼、马库斯•吕佩尔茨两位大师先后来到中国并引起热烈反响之后,与他们颇有渊源的卡斯特利再来到中国,也许是无意的巧合,但更让人愿意相信是一个奇迹。
央美美术馆学术报告厅讲座现场
绘画之外的多种“天才”
由于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将展出卡斯特利的绘画作品,因此讲座中更多呈现了卡斯特利绘画之外的另一面——电影、行为与摄影等作品。现场播放了卡斯特利1984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威尼斯的电影以及记录他摇滚生涯的短片,引起在场观众的兴趣。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卡斯特利喜欢在影像中扮演自己希望尝试的不同角色,如女人、印第安人、中国人等,甚至狗、天鹅等动物的形象。他喜欢通过这些角色来体验它们的情感。与六位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很强的社会性、历史反思性、政治批判性不同,卡斯特利完全是一个另类,他向我们打开了人性的另一扇门。他与自己的身体对话,绘画,雕塑、摄影……他的每一类的作品都很拿得出手,他给我们的感染力就是全身心的投入艺术的一个艺术家。
王春辰代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卡斯特利捐赠的《自画像》
卡斯特利的方式“诠释”年轻
卡斯特利并没有直接讲述自己,而是采取了与听众对话的方式。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共回答了17位听众的二十多个问题。卡斯特利并不是十分擅长表达自己,但他真诚、坦率,又带有点幽默的回答方式还是赢得听众的一次次掌声。在卡斯特利看来,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多种兴趣,并不需要停下一件再去做另一件,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做另一件事情使自己走出来,而不是沉沦。同时要敢于去尝试,很多事情的经验并不能与别人分享,但重要的是你自己知道了其中的味道。
一名年轻学子在互动中幸运地赢得了卡斯特利现场签名的画册
正如中国人最高原则是道,“道”字是一个脑袋在路上走,对卡斯特利来说是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去画画去创作,这个答案他给不了,在画画的过程中他已经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东西。卡斯特利不遗憾,因为他在年轻时把他想尝试的都做过了,并且把这种创作的激情持续到今天,如策展人黄梅所说:“卡斯特利在年轻的时候‘活过’,这也是今天的讲座取这个名字的原因。”
当晚的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主持,曾留学德国学习美术史的陈林先生担任翻译。而卡斯特利也将自己的一幅自画像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的永久收藏。卡斯特利与谭平的对话展将从5月21日至5月31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讲座吸引了大量央美师生及校外观众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