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足不出户,弹指间饱览全球佳作;博览古今,须臾间品味艺术精髓。”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观看艺术作品已经不再是不可企及的梦想,Google艺术计划利用高新技术更加完善地实现了诸多可能,拓展了数字化时代的观展新模式。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5月17日,Google文化学院与龙美术馆围绕“虚拟美术馆的现在与未来”展开讨论会;次日,Google文化学院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全新合作伙伴发布仪式,公布了 5家中国内地的合作机构——至此,自其2011年上线至今,全球共计有超过60个国家的700余家艺术机构与Google达成合作,其中中国内地占据15席。
Google文化学院在上海举行中国全新合作伙伴发布仪式 现场合影
Google文化学院与龙美术馆围绕“虚拟美术馆的现在与未来”展开讨论
Google文化学院是一个全球的在线平台,包括艺术计划(Art Project)、档案展览(Google Archives)和世界奇观(World Wonder)。其中,艺术计划通过与全球多家享负盛名的艺术机构携手合作,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用户提供了一种更现代的方式欣赏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技术查看作品的每一个细节,足不出户在线游览虚拟博物馆,还可以建立个人珍藏集,与家人朋友一起在线体验和分享艺术的魅力。
当我们在谈论“数字时代的文化”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世界是平的”——作为全球经济中一股活力四射、包容开放的新型力量,互联网在短短20年间促成了经济和社会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破了国家和区域界限,也转变了人类生活的观看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时代的文化成为新的议题,虚拟博物馆、线上展厅等概念应运而生。
以“虚拟美术馆”为例,它将传统的美术馆打造成“无墙的美术馆”,为那些行动不便、身处异地,或资金紧促而无法观展的文艺爱好者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了线上学习平台。
拿Google艺术计划来讲,观众可以在线浏览60余个国家的1200多个虚拟展览,观看超过600多万的文化艺术品,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Google艺术计划全息线上浏览,即使是高高的穹顶也可以看得十分仔细
打破层层隔阂,将束之高阁的艺术带给普罗大众,是虚拟美术馆的功能之一。正如Google文化学院总监、艺术计划创始人Amit Sood所言,“艺术是平等的。Google文化学院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和学习到这些人类文化瑰宝。通过为文化机构开发数字化的工具和服务,参与革新人们体验全球社会、自然和文化奇观的方式,帮助各大文化机构通过互联网更多地展示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与世人共享,让藏品与网民触手可及。”
此外,虚拟美术馆不是直接扫描、照搬和简单放大,它是对实体展览的拓展:加入对比、分享、资料搜集和汇总,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延展阅读,在基本信息和资源的掌握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知识体系。
而除了虚拟美术馆之外,数字化不仅仅止步于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打造“永不落幕的美术馆”,它更是一种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对于博物馆及文化机构而言,新的录入和存档方式改变了传统馆藏建档的途径,博物馆藏品及工作管理、博物馆信息安全也都与之息息相关。因而,数字化的野心远非展示与陈列,数字时代的文化将在一种新的系统构架下对传统模式进行改进和补充。
Google文化学院开放日交流现场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1 + 1 > 2
在新技术的辅助下,“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理对传统实体文化机构和线上虚拟展示失效,并且,以“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往往收获“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总的说来,实体美术馆更倾向于时效性、现场性的感官互动,而虚拟美术馆及线上服务则能提供永久性、信息资源方面的最大便利,其辅助功能更是在技术支持下变得异乎寻常。
常规的传统文化机构存在着许多展示上的问题,比如馆藏孤品常年陈列在库房不轻易展出、部分精品无法出国展示、展品外借的运输及保险成本、意外毁损风险等;同时,即使亲自参观实体美术馆,也会遭遇排队的时间成本问题,或是由于灯光、玻璃、展陈角度等问题无法全方位全息仔细观看。
无限放大后,经典名作的细节甚至是表面裂痕都尽收眼底
Google艺术项目则通过高新技术解决了以上问题,帮助并延展了观展方式和视角。
拿360°全景在线展览为例,观众可以在屏幕上通过鼠标点击在展厅内行走,逐一观看“展厅”作品,并从宏观角度了解到作品与周围展陈的关系和美术馆的空间结构,真正将“上帝视角”还原给屏幕前的艺术爱好者们。
Google页面上的《踏雪访友图轴》
《踏雪访友图轴》局部
同时,Google特有的“十亿像素”技术更是以高清分辨率完美呈现和还原艺术品的各个细节——试想一下,它能够提供普通100万像素数码相机1000倍的精细信息,这简直就是在“显微镜”下观看作品,它的精细甚至超过昏暗灯光下的肉眼观察。
不仅如此,线上用户可以同时比较两幅来自不同美术馆的梵高作品,跨越实体空间的距离将它们在屏幕上并置,比较细节、笔触、肌理和色彩的浓烈;亦或是将昼夜区别下的徐冰的《凤凰》对照,不论古今,不分时空,根据用户喜好自动比较、建档,这种便捷的确是实体美术馆无法给予的。
由此看来,从专业人士角度,以Google艺术计划为代表的线上展览和博物馆对于教育、科研和美术史研究都是一种有效的补充;而对于艺术爱好者和普通民众,它则以一种简洁的方式将看起来“高大上”的展览带入寻常百姓家,拉近艺术与普通市民的距离,丰富了各阶层人士的文化艺术生活。
Google360度虚拟实景拍摄“小推车”
互动现场
技术 VS 艺术,“反哺”而非“反噬”
与此同时,很多人可能会担心虚拟美术馆的诸多优势将分散实体美术馆的功能及观众流量,喧宾夺主。而从Google文化学院艺术项目上线至今的数字统计上来看,结果恰恰相反——加入Google文化学院的文化艺术机构在其实体展览中迎来了更多的观众,其中国外观众数量也不断增长。
究其根本,在于通过有效的线上传播,展览及展品的信息得到最大规模的扩散,而吸引了更多观众希望身临其境地观赏和体会,这又将线下潜在的观众群体归宿到实体博物馆中,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封闭回环。
因而,与其说害怕数字化对实体文化艺术机构造成干扰,不如更多考虑科学技术如何“反哺”人文艺术,查缺补漏。
“实体美术馆的地位永远超过虚拟美术馆,”Google文化学院总监Amit Sood坦言, “ 我们全球各地的博物馆,他们都是拥有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历史比Google更长。比Google文化学院更长,最近欧洲的一家博物馆的馆长说‘博物馆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价值和美丽,在于它能够把技术为我所有’,在这样的一个意义和语境之下,技术在每次的社会变迁浪潮当中,都能帮助博物馆不断的与时俱进。”
“我们不应该让技术去推动博物馆或者文化的变迁,反之,应该让文化不断的去推生新的技术,让技术为文化和博物馆所用,使技术能够发挥最大、实质的作用。”
的确,技术可以辅助人类文化发展,但文化艺术之花却是人类文明无可替代的记录。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应该更好的加速转型,培养更多数字化专业人才,在数字化进程中改变工作方式。当科技与文化携手,相信我们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过去,更殷实的保存现在,并为未来留下更加全息而有效的人类财富。(文/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