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创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在现代主义行将结束之际延续了欧洲长久以来的绘画传统,一度在80年代掀起关于绘画回归的讨论。它以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为基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关注当下的历史和现实,继续推动绘画语言的革新。
同时德国新表现主义作品所带有的鲜明的个人色彩,充满激情、讲求即兴的绘画语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包括马路、缪晓春、申玲、谭平、张方白、张晓刚等一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冲击,新表现主义从哲学丶人文丶社会等不同层面对艺术界产生深刻影响并延续至今。
开幕当天,红专厂当代艺术馆邀请了张志扬、黄专围绕本次展览进行了学术对话。其中黄专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表现主义作为艺术流派在西方艺术界的作用,以及新表现主义在当时欧洲社会背景下的出现和发展。以艺术史学家德沃夏克著作《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和德国艺术史学家沃林格尔著作《哥特形式论》和《抽象与移情》作为文本,黄专总结德国表现主义精神起源。表现主义具“历时长”和“本土化”两大特征,自1905年桥社时期起至今已超过一个多世纪,发展出略有差异的表现主义及新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主要以德国本土为核心发起精神史的运动,与德国艺术史共同发展。艺术家以民族角度思考,从延续新古典主义学院派传统和模仿印象派中走到德国表现主义,寻求的并不是新的艺术风格,而是民族的精神内涵。同时黄专也详细地介绍了新表现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并深入讨论了当今艺术语言的独立性和不断创新的趋势。
学术嘉宾张志扬(左)和黄专(右)在对话会现场
作为著名哲学研究者的张志扬则从“文本”出发,用哲学角度探究德国表现主义的起源,以《西方文化悲剧的喜剧表现---吕佩尔茨们的喜剧还能表现多久?》为题,讲述西方哲学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给我们思想上带来的冲击,并从德国新表现主义给西方艺术史带来的影响中反思了中国当前的艺术生态。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馆长杨晓在开幕式上发言
在开幕式上, 红专厂当代艺术馆馆长杨晓表示,吕佩尔茨和他同时代的一批欧洲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世界艺术产生巨大影响,不仅是因为他们打破了惯性形态的局面,他们更体现了艺术的质问与叛逆的功能,使得不断追求变革的人们获得了更大的力量。“红专厂当代艺术馆能将吕佩尔茨先生的81件作品落地广州,这项目的实现,也是和我们红专厂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成为广州,成为华南地区的国际当代艺术的重要展示平台相一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金永亨(Mr. Jochen Ulrich Kuenzel)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道:“马库斯•吕佩尔茨在德国可谓是久负盛名,在过去50年中深深的影响并塑造了德国艺术。最近吕佩尔茨先生在接受德国著名杂志《Die Zeit》时代周报中说明,实际上他的所有画作都是半成品,每一幅画作都在等待下一副画作来承接完成的任务。通常文化的交流都建立在对话上,而这次的展览为我们的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对话机会,因此德国驻广州领事馆非常感谢红专厂为这次展览所做的一切。”
北京展览主办方北京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燕为开幕式致辞,这次引进了吕佩尔茨在2002年之后十年的作品,呈现了他对个人艺术生涯的反思和突破的窗口。展览的目的并非为了给艺术领域或公众带来对大师的膜拜,而是恰恰相反,以个案的形式带给我们更多关于文化艺术的独立思考。
作为学术代表的黄专分享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举办的德国表现主义展览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三十年后的今天,两国的经历都让大家在艺术上有了很多共同语言。通过吕佩尔茨的展览,期待将来会有更深远的交流。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