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自然而来:探索光编码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到场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6月28下午,“自然而来:探索光编码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李玉双是艺术大师李可染长子,此次展览是李玉双先生艺术创作六十年来的首次大型个展。此次展览,既是大师之子对艺术传承与演变的一次重要的回答,呈现着艺术的延续与突破;也是李玉双先生用六十年时间,对艺术与科学研究的一次系统的展示。
李玉双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李可染认为自然和传统是艺术家面对的两大部书籍,学习传统汲取前人成果,面对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绘画对象。自然是无穷尽的,艺术家一方面自身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大自然无穷无尽的风光使得李玉双多年进行风景写生。在提到绘画创作上李玉双说,自己会继续进行风景写生,创作可能会在自己写生更加完善之后再去探索。
艺术家李玉双致辞
“自然而来:探索光编码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展览现场
当代艺术第一代策展人费大为评价,李玉双先生的速写是国际一流水准的作品。而新中国第一代写生画派代表人物靳之林则认为,像李玉双这样的风格,找不到第二个人,我从来没见过他这样的一位当代重要的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西方美术史教授易英说,李玉双先生在八十年代完成的作品,在当时完全没有人达到这样的水平。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评述:他在塑造理想境界的过程中,又做了非常专业化的学术研究。独立策展人朱其认为:中国早期现代绘画的开始历程或许应该改写,因为画家在当时的尝试完全超越了时代。
“探索光编码”艺术展分为三个章节:什么是光编码;看见光编码;光编码之法。观者可以从中窥见李玉双创作生涯中,两道彼此交织的轨迹:艺术探索,以及推动其艺术走向的科学研究。
第一章节《什么是光编码》:在长期艺术探索中,李玉双发现构成人眼中自然万物的,并非物体固有的“形”,而是“光”以特有的编码形式,传递给人脑的色彩信息组合。这些信息组合经过人脑的解码,便形成可辨识的物体形象。李玉双将解码之前的色彩信息呈现出来,从而摆脱了绘画对“形”的依赖,直接触及自然万物最本质的状态。李玉双称之为“光编码”画法。本章节将引领观者进入一个光与色彩的“无形”世界,体验超越日常经验的自然之美。
“自然而来:探索光编码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展览现场
展出艺术家李玉双手稿
第二章节《看见光编码》:1971年,理工出身的李玉双开始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光编码”绘画体系。这是他不拘常规、独立探索的成果,成为贯穿他此后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本章节用大量的笔记手稿和速写手稿,再现了李玉双进行人眼视觉的科学研究,以及他发现“光编码”的过程。
第三章节《光编码之法》:发现“光编码”对李玉双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后30年中,这一理论始终贯穿他的自然写生创作,并在持续的探索中日臻成熟和完善。本章节的作品即是李玉双基于“光编码”理论的艺术创作成果。与此相关的新的探索和实践至今仍未停止。以光编码作为自立独立体系的李玉双先生,实际以光编码作为桥梁,它带领艺术家到达彼岸,在认识论上达到真正的高度; 而李玉双先生并未停留于理论,他融合艺术与科学,完美的再现出一个色彩灿烂的世界。
作为一位八十岁高龄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是艺术领域罕有的坚持以自然为题材、坚持在自然中创作的艺术家;他有工程学背景和科学知识背景,以系统化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创作,又在科学之眼的帮助下,表达他对宇宙和自然的理解。
展览将持续至7月12日。
观众观看展览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魏星致辞
“自然而来:探索光编码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到场嘉宾合影
“自然而来:探索光编码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展览现场
“自然而来:探索光编码 ——李玉双写生创作六十年艺术展”展览现场
观众观看展览
展出艺术家李玉双手稿
《“荷”系列三》-70cmx137cm-丙烯-水墨-宣纸-2006
《二月兰》-68cmx138cm-丙烯-水墨-宣纸-2008
《空山不见人,但闻扫叶声》-17.5cmx39cm-油画-1981
《融冰》-28.5cmx45cm-油画-1984
《冰冻的龙潭湖》-37cmx51cm-油画-1997
《小路》-33.5cmx46cm-油画-1984
《静物》-38cmx52cm-水彩-水粉-1988
《晴雪》-20cm×29cm-油画-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