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生活总是由无数的琐屑堆砌而成的。现实性,往往成为生活在琐屑包围圈中的人们的第一特点。在各种各样的人生际遇中,被琐屑包裹的现实,又无时无刻不被印刻着个体生命或深重或单薄的独特记忆。人们无法超越他们在各类现实冲突中所形成的生命痕迹。这正是促成一个独特生命在社会学和历史学框架下,以完备的、饱满的性格,呈递综合思维下的艺术观念的重要契机。
阅读和思考,沉淀和记忆,教学和艺术实践,就像生活中的其它生命碎片一样,环绕着真实存在的灵魂,并敲击和磕碰着需要与现实对话的头脑。思想的火花及灵感的仓促闪现,总是需要在草图的一遍
遍规划中,兑现着必须物化为可以嗅觉、识见、触摸,可以一环环促使联想生成的过程。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愉悦心情、释放精神能量的过程。而对于这个世界的某一侧面、某一层面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种奇迹的生效和生发。这是与创造特质顺带来到世间的一次次大小事件的叠加。创造,对于一个生命与其周围的生命和周遭的世界,在严肃、欢悦、庄重、潇洒、活跃等等生命状态里,或者是完全相反的状态里,是有价值的。倚着积习的历史逻辑,这是毫无疑问的。
上述的状态,对于很多有教师职业的创作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或者说相对更多地兼顾某种特殊性的普遍性。张骏和陈劼这两位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一个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生于70年代,他们都有着学者型艺术家的气质,都重视作品中人文理想和人文价值的实现。在作为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版块之一的吉里(北京)国际艺术区M1展出的《虚现实》联展中,主要呈现了以现成品材料组合生成的装置作品。然而,他们的作品还是有区别地呈现了各自的特点。张骏的作品,侧重于历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忆片段,着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想象的还原。如《十年寒窗磨一剑》、《窗含西岭》、《三角关系》等。偶尔,也可以品读出含蓄的批判意识。如《门可罗雀》、《车红酒绿》等。而陈劼的作品,主要侧重两个方面的自我超越。一方面是着重艺术本体语言的突破,一方面是侧重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批评意识。前者是语言形式的用功,后者是艺术内容指向的着力。前者如《框》系列、《无题》系列等,后者如《平衡》系列、《胶囊》系列,以及《局部进化论之树林》、《黑米》、《笼中兑》等 。
人的意识在没有明确价值恒定时是不分优劣好坏的。此时的是非观是无效的。这就是世界的现实状态。既是意识和观念的现实,也是存在的现实。这些对于艺术家张骏和陈劼来说,是包围在他们身体和精神内外的现实形式,他们利用观看和思考的行为模式,融化着身心可以含敛和吸收的一切养分,通过各自习惯的艺术思维方式,并混合着审美理想,以及观念艺术需要传递的人文理想和批判色彩,把冷冰冰的、生硬的现实,在艺术呈递的过程与现场中,逐渐转化成一种带有亲和感和温度的作品。如此说来,“现实”转化为“虚现实”。所以现实既是生命能量的量化基础,也是开发精神未来的基础。沿着精神通道的开凿,“虚现实”所环绕的眩光,越来越接近于一种文化理想的现实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张骏和陈劼之于他们作品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除此之外,《虚现实》张骏、陈劼作品联展,在当今这个物质消费泛滥成灾的时代,也具有一定的基于这个现实的修正意义。利用身边的、或者是收集到的废旧物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它们变成附带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天赋与责任。这也是热爱生活和保护环境意识的深刻觉醒。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身体力行地实践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产生于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概念,践行各自的艺术观念,加上“中国思维”的习惯,必将带有本土经验和色彩。这就是“融东贯西”的努力,是中西艺术文化交流的一个环节。寻觅,总是要在实践中推进才能兑现真实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艺术家张骏和陈劼的《虚现实》联展是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再现环节上的一个有力尝试和节点。祝展览成功!(文JL.DD 2015.10.2)
附艺术家简历:
张骏教授(1954-)是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最早推行电脑美术教学和创作的先行者之一,留法硕士(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院长兼动画系主任。作品曾在中国、瑞典、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地展出,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出版有专著《电脑美术》、《美术、设计与电脑》、《数字影像常识》、《动画大师的生平和作品》、《北京民俗数字博物馆光盘版》(项目负责人)、《动画技术基础》(国家级规划教材)等。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副主任,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陈劼,1972年生于武汉市黄陂区。199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教系,获学士学位,任教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美术系。200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