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作为深圳美术馆年度当代艺术大展,“流痕——中国当代艺术展”10月22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从民间工艺的角度切入,让蜡染和水墨进行对话,用架上绘画、装置、音乐等形式,展现艺术家运用传统民间工艺元素进行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并在当代水墨与当代蜡染艺术的“对话”过程中,延展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与价值。
此次展览由王鲁湘策划,深圳美术馆主办,深圳市天工当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展览获得了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展期将持续到11月15日,期间还将召开学术研讨会,举办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把展厅做成当代艺术作品
水墨和蜡染是中国最传统的材质。最本土的艺术材质加上两个深圳本土艺术家——刘子建和刘子龙,他们的作品组成了本次展览的基本框架。与此前持续多年的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系列展不同,此次展览在多年的放眼全国之后,把目光拉回到本土。这种本土不仅在于对深圳本土艺术家的关注,更在于对中国古老传统的回望。主办方表示,“流痕——中国当代艺术展”不是一场传统工艺与当代水墨混搭的精品展,而是有机结合多项内容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化活动。深圳美术馆将借此次展览为一个开端,持续举办一系列的展览,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实践的可能,开辟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王鲁湘的策展计划中,“流痕——中国当代艺术展”不止于在展厅中展出作品,而是要把整个美术馆包装成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展厅前的广场上设置一个大水槽,暗喻小溪流水,让造纸和蜡染回到最原始的乡土之中。展览的门厅被蜡染和水墨喷绘包围,形成一个天井,嘉宾可以在垂落的帷幕上签名。而两边的两条展厅,分别是水墨和蜡染艺术的隧道,展出两位艺术家的个人作品,中间的展厅作为两种传统交汇之处,展出两位艺术家用两种艺术手法合作创作的作品。展览的最后一站,也是高潮所在的中央大展厅,观众的视线被向上提升,喷绘的大型水墨和蜡染作品悬挂下来,形成幕天席地的效果,中央的墨池映射出宇宙星空的意象,而正对观众的一整面墙壁上,刘子建和刘子龙两位艺术家合作,在开幕当天,用蜡染和水墨现场创作,让墨汁和热蜡自然流淌在画布上,用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完成整个艺术空间的营造。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
作为一个从西方传入的艺术门类,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和简单模仿的阶段,当下无疑面临一种文化选择的困境,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艺术资源,成为很多当代艺术家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回望传统,无疑有了特别的意义。
事实上,把传统文脉中的元素转换为当代艺术的精髓,从来不乏成功案例,无论是徐冰对印刷术和汉字的思考,还是蔡国强对火药和水墨效果的借鉴,都为传统真正走向当代,提供了镜鉴。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遗产资源库是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真正的优势所在,传统技艺的当代性转化也是传统技艺自身发展的诉求。所以以传统技艺为外在形式,传统精神血脉为内核介入当代生活的创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也是对当代艺术语言不同路径的开掘。
在本次展览中,王鲁湘从众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选择了蜡和墨两种材质,在他看来,蜡和墨,是两种奇特之物。蜡为蜂造,墨乃人工。蜡因火而融腴,墨为水而流液。刘子建和刘子龙,一个是中国实验水墨的重要艺术家,一个是现代蜡染艺术之父,两位艺术家都用传统材质进行当代创作,又同是抽象艺术的钟情者。他们的作品并置,正如水与火的碰撞,让观众看到传统中蕴含的艺术张力。
水与火的艺术碰撞
刘子建此次展出的作品除了以往用拼贴、拓印等多种手法创作的实验水墨作品,还有他南极考察归来之后,2015年最新创作的一批南极主题作品。与此前大多数作品表达对宇宙空间的想象不同,这批作品是对一个具体对象的感悟,特别强调材质的流动感,刘子建认为,这是宣纸水墨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特点。一些作品中还能看到若隐若现的文字痕迹,这是南极之行的行程表、机构名称等,刘子建把这些文字元素提取出来,形成一种水过之后留下的痕迹,以此来体现宣纸水墨的敏感性。
与水墨在中国文化中高大上的地位不同,蜡染在中国传统中一直留存在民间。水墨作为文人艺术的精神性和蜡染作为民间工艺的实用性,使得两种材质在转换为当代艺术时互为对照,变得格外有趣。在蜡染的当代艺术转换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正是老画家刘子龙。他的创作颠覆了传统,使得蜡和染进入绘画领域,成为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绘画材质。他的作品追求色彩的奔放和形式的美感,画面蜡的流淌带来的痕迹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既有最传统的方法材料,又有最现代的视觉效果。
正如王鲁湘所说,“流与痕,是两个容易联想到时间和不确定性的汉字。”而刘子建和刘子龙的抽象艺术创作,正是在墨的流动和蜡的痕迹中,呈现一种艺术的不确定的美。“一切文明,都可看做人类的流痕。所谓艺术,是流痕中堪为审美观照而脱离其实用功能的部分,我们观照它们,因其‘痕’而迁想‘流’,因其‘流’而移情‘痕’,流痕之间,妙觉无穷。”这正是本次展览命名为“流痕”的原因。在展览中,两位艺术家首次合作,用水墨、蜡染和综合材料,把水与火的艺术融于一体,为观众构建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其间既有逝者如斯的追问,也有雪泥鸿爪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