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出品人:孙志中
策展人:岳海波、党震、李兆虬
学术主持:孙磊
开幕式:2015.12.12 15:00
展期:2015.12.12-2016.01.03
主办单位:正观美术馆
展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正观美术馆
按姓氏拼音排序:毕晓慧、程保忠、邓云、丁国涛、丁奕翔、盖齐、甘超存、李婧、刘庆国、戚聿顺、唐晓宇、王芳、邢娜娜、杨士奎、岳小飞
参展作品:
在绘画中似乎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源自缺失、未完成,源自某种积蓄,甚至某种可能的反抗。也许,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认识和面临的“失败”。这时候,失败更加深了对“到位”与“完整”的渴望。尤其对年轻画家而言,他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正是基于对“失败”的不服。也就是说对失败的判断决定了一个人的耐力与韧性,当失败成为绝对的阻碍时,我们就会没有信心获得前行的勇气,经验也就是不得不转身;而当失败作为阻碍促使人不断重审自我,不断实验方法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断赢得自我。原则上,既没有绝对的失败,也没有绝对的胜利,有的是一种具体的赢得。
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是一种思想。
如果年轻画家希望获得某种“赢得”,就必然要学会用一种失败的思想看待自己的创造力,看待作品的命运,看待重审自我的力量。这种“重审”往往在艺术院校的驾驭中是双向的,对老师和学生同时起作用,因而“教”与“学”实际上就成为某种“失败”与“赢得”的相互修正,一种迷人的“螺旋形”。事实上,这种“螺旋形”为我们解释了“失败的思想”作为结构是多么令人惊叹的。
从一种水墨的角度,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种“螺旋形结构”的现实意义。当我们思考近三十年来水墨表达领域中的变化,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今天在水墨场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艺术家几乎都源自学院,并且这些学院水墨画家往往在主流水墨、实验水墨、新文人画三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有过参与,但都不是这些场域的主角,因此,对他们而言在这些场域中,他们是“失败”的。他们不断对“失败”做出自我的回应,不断在教学和创作上自我践行,今天他们都赢得了水墨道路上最为璀璨的成果。他们是:刘进安、田黎明、周京新、李孝萱、唐勇力、徐累、刘庆和、武艺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坚实的群体意识。
对新一代人来说,“螺旋形”就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了,更是一种态度。“新水墨”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态度造就的。70后出生的一代水墨画家恰恰在这个层面上特别懂得发出声音,这是一种极为现代化的声音,它标识出的态度既非常明确地回应了前辈,又为自身的道路设置了可能的自由度(包括市场的建构)。因此70后一代是极为聪明的一代,他们的态度一方面属于水墨自身的价值趋向,一方面与当代生活与现实发生具体的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一种对全方位生存指向的态度,无疑这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又对新一代构成了不自觉的影响。事实上,如何在这种影响下思考问题,正是更年青一代水墨画家面临的棘手状况。但无论怎样,从一个“教”与“学”的角度,或者从一个“影响”与“反驳”的角度,我们大概知道一种力量源自相异于最近先导的方式,这种方式恰恰在学院体系下最为便捷。
“异质化”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
所以,这个展览选取了一个在传承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一个水墨表达的侧面,一群具有鲜活生态的年轻人,他们几乎在一个类似的水墨环境和水墨语境下成长起来,而他们的水墨态度、语言、情感等彼此迥异,他们尝试各种失败,尝试赢得自己,在不同程度上积累成一种直接的思想,一种思想的力量,最终这种力量既深化了自我认知的态度,又暗合了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态度。因此,这个展览定名为:合而为异。(作者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