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1月9日下午,华府艺术空间迎来了“寻人启事——张正民个展”开幕。现场嘉宾如云。在正式开幕前,艺术家张正民、批评家王林、批评家鲁虹、策展人李旭、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华府艺术空间总监、本次展览策展人吴放,在华府艺术空间特别布置的张正民艺术文献资料展厅,就他的当代水墨新作“寻人启事”系列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艺术探讨。展览在艺术界嘉宾、亲朋好友的关注下隆重开幕。
张正民,1962年生,江苏沛县人。1983年毕业于江苏宜兴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课程班。曾任《画刊》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此次个展展出二十余件《寻人启事》系列作品,其中有最新创作的“寻人启事”系列,也有2014年创作的“寻人启事——驻影”系列。在展厅尽头,布满一整面墙的寻人启事图像,均来自真实的社会新闻,是张正民从网络上看到并保存下来的真人真事,在纸本水墨作品的映衬下,凸显出冷峻的社会现实。
张正民对自己的作品解读道:“以前,民间用的黑色是用铁锅底面草木灰加水再加胶熬制成的,与中国的手工宣纸、制作毛笔的植物纤维及动物毛发一样,很亲近人的身体。在宣纸上用毛笔、水、墨游戏出人的精神特质来,并生成出一种文化,是因为人的灵魂印在了那里。所以,我创作《寻人启事》只是在提醒自己:人丢了,还可以找到回家的路;魂丢了,再回来就没了可能。特别是处于现在这个物化的世界!”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李小山在前言中指出,张正民这几年的作品相当有起色,使人刮目相看:“具体来说,正民的作品注重整体效果,又不失细节。水墨画是试验田,正民是为数不多的在这快田地里开花结果的水墨画家。他把笔墨问题,韵味问题,形象和表现问题统统集中在画面的整体性中,视觉上颇为新鲜,技巧上不失细腻。”
在策展人吴放看来,张正民的此次展览,是有关记忆的一次“寻人启事”:“他在我们手心里藏着另一根‘刺儿’,就是他的水墨情结。在水墨被过分消费和瞩目的今天,张正民依旧保持着一份冷静和自制。身处充斥‘国际’字眼的当下时代,他认可其给予水墨的转型机遇。”
吴放表示:“张正民认为创作必须具有时代特征和印迹。艺术家要聪明的体现时代特性和文化特征,‘水墨’仍是他的第一选择。不为了市场、不为了名利,他选择‘水墨’只因为这是他的文化智慧。‘水墨’让他的作品有了更强烈的叙事性和象征性。”
圆桌会议由批评家鲁虹主持,他认为张正民这一系列作品将中国水墨成功进行了转化:“从当代背景下探讨水墨如何去做,这些作品的系列推进,是关于有60—70年代的印记。而作品在文化上的元素和运用的手法重复,强调是和记忆有关。如何在作品中层层推进找到适当的度,同时坚持将一个系列画到极致,和如何传播也是需要考虑的。”
批评家、四川美院教授王林表示,艺术家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回应,张正民在这方面运用了他用了很多系列化的尝试:“如何在基本的图像里,运用水墨去表达它的意味,张正民作品中这种微妙的变化,把作品从中国文人的笔墨情趣中解脱出来,拉近了和观赏者的距离,对于观赏者本身具有现代性的转换,这个变化非常重要。张正民的画有很强的记忆性,如何把这种记忆性和方式表达上结合起来,这是他将面临的挑战。”
批评家、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则认为,当社会学已经成为艺术发展的两个方向时,张正民的作品反映了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过程中,人们心里的巨大落差,这也体现了艺术家的敏感性:“同时,他的多重身份的混搭出现了他画面的多重表达,他有着60—70后的个性和共性,展览也是他第一次上海的个展,对他自己也是一种挑战。”
策展人李旭表示,用水墨的方式表达都市化的人物探索,其实这条路很窄:“而每个艺术家都用自己的实验去打开思想和形式方面的维度,这个是有价值的。张正民的作品从技术、材料、形式上,非常契合当今的生活情境。在当今媒体化的生活给所有人带来的视觉影响非常大,当代的水墨光有文人化的探索是不够的,这种真实的媒体化的影像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而如何用手工和技术的方式去建立一个新的图像化的世界,这条路可以走得更远。”
艺术家张正民称,自己的作品有着明线和暗线,明线是大家看到的寻人启事的图像,暗线是在成长的时候强加的世界观:“我更看中的是暗线的创作,更在意的是文化的深度。”
寻人启事——张正民个展
艺术家:张正民
策展人:吴放
学术主持:李小山
特邀艺术批评:鲁虹、李旭、冀少峰、王林
展览开幕:2016.1.9,16:00
展览时间:2016.1.9~2016.2.28
展览地点:华府艺术空间,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21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