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开幕式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红与黑——两个世界之间》马蕙水墨作品展于2016年1月9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这是北京时代美术馆在新年伊始之际迎来的第一个展览,也是艺术家在旅居荷兰30年后,在国内的首次亮相。该展览得到荷兰驻华大使馆,荷兰阿姆斯特尔芬市政厅,荷兰文化国际合作中心和欧艺特Oooit艺术咨询公司的参与和支持,并且在众德迪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资助下得以成功举办。
艺术家马蕙
展览由高毅、杨小玲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40多幅版画和水墨作品,马蕙是一位旅居荷兰30年的华人女艺术家,她成长在宁夏黄河岸边,经历了文革的动荡,最后定居异国他乡。对自然,材料和纸张的痴迷,让马蕙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探索方式。她虽然生活在欧洲,但在荷兰生活的几十年,她创作了大量的版画和水墨。她说:“水墨于我而言,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身体和灵魂,东方和西方。我创作的过程其实就像是顺流而下对灵魂的探寻过程”。
展览为期一周,持续至1月16日结束。
展览现场
策展人高毅与艺术家马蕙的对话
高毅:你的一些作品捕捉了转瞬即逝的水或者风的状态。水是生命之源,可否谈一谈你对水的记忆,到了荷兰之后有什么变化吗?
马蕙:我生长在宁夏,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黄河边的风景,灰蒙蒙的草地,天空中孤独的红点,我看到地平线上的安详,川河的激流,无穷无尽的道路。对于泥土和水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在黄河边听纤夫拉船时的号子声,也能看到那长长的绳子在黄河两岸顺水飘荡,黄河流水带着泥土从我眼前浮过,这让我一生难忘,也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对黄河流水的深刻印象,以及宁夏、内蒙和青藏高原的戈壁地区的大自然风景是我的灵感来源。在国外居住了近三十年,我对西北的情感一直伴随着。我对水有特殊的感情,命运把我推向一个水国——荷兰,一个低于地平线的国家,这个国家每一块土地都是从水中夺来的,上帝又给我一个机会,使我依恋水的情感又继续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览现场
高毅:从颜料的制作到创作,你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马蕙:由于做过版画,我对纸张有特殊的情感,在画室里我收集了各种纸。我尝试把水墨画在铜版纸上,因为它能够缓解水和墨蔓延的过程。不像宣纸洇得那么快,墨的光泽在铜版纸上保持得非常完美。所以中国的墨和西方的铜版纸的结合显得特别有力量。此外,颜料也是我创作的关键。有时候我会在墨里加一些碳粉(碳粉都是我自己烧的),把它碾碎放到墨里,让墨有一点质感。我会花很大功夫尝试各种红色颜料。我家花园有两束花,一个是日本的梨花,一个是欧洲的冠红,两种花的花叶子我都会收集,让它们自然干燥,碾成粉状,和朱砂粉混在一起,制造出一种特别的自然红,我叫它“马蕙红”。
水在流畅 水墨、铜版纸 45×63cm
高毅:你很喜欢黑色,中国人和西方人看水墨有什么不同?
马蕙:黑色在我的作品中用的很多,特别是大块儿的黑色。我酷爱黑色,它是那么具有爆发力,特别是中国的墨色,更带有特殊力量。大块儿黑色具有神秘感,有一位中国朋友看了我的画说,黑色怎么那么多,感到特别的压抑。西方人和中国人在感受我的水墨中有差异,我觉得西方人可能更接受黑色,所以大块儿黑色对他们来说很美,而中国水墨更多运用轻笔、空间、点缀,对于中国的水和墨,西方人还是很好奇的。
高毅:“红与黑”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也是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的系列,为何选择这个主题?
马蕙:红与黑的水墨方阵是我为本次展览特别制作的,对我来说,也是我的生活写照,我觉得我一生中生活在两个极端,出生于红色家庭,又经历了文化革命,上山下乡,身上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和西方联姻,生活在西方文化之中。红与黑是中国人很熟悉的颜色,从欧洲古典小说到中国文学的精华都有许多作家用红与黑作为题材来写,从艺术的角度,我喜欢压抑、暴力的黑色,同时又喜欢红色的点缀。
红色的旗飘扬 水墨、铜版纸 45×63cm
答复 铜板画 15x66cm
风萧萧兮 水墨、铜版纸 45×6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