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生存痕迹”展览海报
主题“生存痕迹”源自1998年同名展览
天津美术网讯 1月23日,群展“生存痕迹”将在尤伦斯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的标题“生存痕迹”源自1998年由冯博一策划的同名展览。
1998年1月,“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在北京东郊开幕,共邀请宋冬、蔡青、尹秀珍、邱志杰、林天苗、张永和、王功新等11位艺术家参展,展示在形式、概念上迥异的作品,从而反思当代审美实践中的“生存”概念。参展艺术家宋冬利用原工厂的职工食堂作为其作品的展示空间,将2500余斤的大白菜渍了12缸酸菜,并用图画、文字和录像多种方式将这一过程一一呈现。
在冯博一看来,从艺术家的生存与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痕迹,从而呈现其艺术观念和艺术精神。人的生存会留下无数的痕迹。作为艺术家来说,从其生存与创作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痕迹,呈现出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精神。再来,“生存痕迹”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词,个人经历、经验、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及由此而萌生的趋势性文化潮流均可以概括其中。
本次“生存痕迹”布展现场
本次“生存痕迹”展览现场
与前一次“生存痕迹”表现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所导致的生存与情感的当下状态相比,此次同名展览“生存痕迹”由UCCA馆长田霏宇和助理策展人郭希联合策划,旨在探索艺术作品本身作为其创作记录的基本理念。展览将通过呈现来自于国内外8位艺术家的作品,探究媒介与物质在构造作品时的修辞方式的功能,这一功能根本上反映了其制作者的生存现状。
多重媒介作品呈现不同语境中的生存状态
参展艺术家包括国内外共8位艺术家,他们分别为来自国内的艺术家梁硕、李景湖、施勇、杨光南和来自国外的安德鲁·贝克、马泰奥·洛佩斯、乔恩·帕斯托尼、田中功起。作品涵盖绘画、影像、装置等多重媒介,或表现对自身经验或集体合作的反思与观察,或立足于对当下现实的审视,或试图深入发掘媒介本身的潜能,力图反映艺术家在不同语境中的生存状态,以及特定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之下作品修辞的构造方式,即其创作的“痕迹”。
【对自身经验或集体合作的反思与观察】
田中功起、马泰奥·洛佩斯将个人或某一群体置于特殊的情境之中,研究其存在状态与行为模式。
马泰奥·洛佩斯,《漂泊者》,2007-2016,纸本绘画、剪纸、纸板箱,尺寸可变。由艺术家提供。
哥伦比亚艺术家马泰奥·洛佩斯的创作源自旅行与邂逅,并延伸至建筑领域。此次展出的作品《漂泊者》创作时间从2007年延续至今。洛佩斯以纸作为主要媒介,在一个平面上展示了其个人生活的轨迹。这些纸质模型使人联想到缺席的艺术家角色,也反映了其“漂泊”的生活方式。在《分针》和《时间作为活动》两部短片里,纸质物品亦是重要的道具。洛佩斯的影像和绘画创作试图捕捉过程与时间的呈现方式。
马提奥·洛佩兹1978年生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200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的洛斯安第斯大学获视觉艺术方面的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纽约。2009年参与巴西圣保罗的艺术家驻留项目FAAP/MAM,2010年参与伦敦的盖斯沃克驻留项目,2012年作为威廉·肯特里奇的学徒参与劳力士“导师与学徒”艺术计划。
田中功起,《一件由五位陶作者同时完成的陶器(静默尝试)》,2013,影像截图,75分。由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
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近期创作了一系列旨在讨论“合作”的作品,记录人们以合作的方式弹琴、作诗、理发等并拍摄其互动状况,研究日常活动中相关的社会行为模式。本次展览选取了该系列作品中的《一件由五位陶作者同时完成的陶器(静默尝试)》:田中功起邀请五位制陶者共同制作一件陶器,同时,摄像工作人员和旁观者均出现在拍摄画面中。不同于一般的纪实风格,作品不仅呈现制陶者之间的互动合作模式与真实状态,还将审视暴露在摄像与记录状态下的制陶者、旁观者和摄影师的反应。
田中功起1975年生于枥木,2000年于东京造型大学获艺术学士学位,2005年于东京艺术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洛杉矶,曾荣获2015年德意志银行的年度艺术家奖项及2013年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特别提名奖。田中功起自2001年起主要以录像和装置的媒介探讨物件与动作间的关系。他的录像记录运用日常物品做出简单的动作,通过重复的构图与对细节的专注迫使人们注意到日常的普通现象。与《五个陶艺师制作一个陶器》同系列的还有《五个钢琴手弹奏一架钢琴》、《五个诗人写一首诗》和《九个理发师为一个人理发》等。通过这些任务性项目中对集体主义这个适应太过容易抛弃也太过容易的传统进行反思。
【立足于对当下现实的审视】
梁硕、李景湖与杨光南尝试剖析、解构日常生活不同场域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打破其视觉结构,从而重新审视固有的社会机制和权力话语。
李景湖,《瀑布》,2015,安卓手机、视频、手机充电器、金属,尺寸可变。由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提供。
李景湖搜集了住宅区居民的安卓手机,并委托住户拍摄自家的水龙头流水画面。随后他将播放水龙头画面的手机串联在一起完成了参展作品《瀑布》。手机屏幕中的水龙头“瀑布”虽呈现了实地拍摄的影像,却因屏幕的媒介而获得某种虚拟性。而在现实空间中,由手机组成的“瀑布”则注定仅具有比喻性的意义。在此,“以屏幕观看”这一行为本身以手机“瀑布”的形式展现出来,与屏幕中“瀑布”的影像共同构成互文性的修辞。
李景湖1972年出生于广东东莞,现工作、生活在东莞,被评为“东莞本土唯一的当代艺术家”,擅长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变废为宝”的物件,对日常垃圾和边角料进行再利用。他长期生活在电子元件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尤其关注虚拟视觉技术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瀑布》在2015伦敦Frieze艺术博览会上亮相时引起国际艺术界的关注,代理画廊曾接到法国专业藏家的收藏意愿电话。
梁硕,《费特8号》,2013,现成品,303 x 103 x 303 cm。由艺术家和北京公社提供。
梁硕作品《费特8号》的标题取自英文单词“fit”,意指“去搭配、使适合”。梁硕在批发市场中购买、收集了各种物品,严格按照口径吻合的原则对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现成品进行嫁接与重塑,从而形成结构稳定且可随时拆卸的整体。由此,作品关键在于事物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外貌的关系,不仅呈现出事物生成的内在机制与外观之间的关系,亦将它们在现实生活语境中的符号所指置于一个全新的维度,从而挑战了生产—消费机制的一般性结构。
梁硕生于1976年,现任教于央美雕塑系,自2003年开始对偶然性感兴趣,关注日常生活中“物”的状态以及景观社会中视觉秩序的结构。“费特”系列是由梁硕之前的作品“玩具”、“物质练习”、“莫名物”和“臭美”等系列作品引导出来的,符合梁硕对客观现象的理解,也表达了他的深层思考:当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不大不小正合适地插在一起时候,这么个毫无艺术和意义的物理动作能生发出怎样的“样子”?这个“合适”是偶然还是它们天生就合适?
杨光南,《动作3号》,2014,吸尘器、显示器、影像、铝,33 x 33 x 28 cm。由Leo Xu Projects提供。
杨光南参展作品《动作3号》中,一个小铁盒置于工业制造的吸尘器上,如传达不确定感的移动“简易房”。展览现场,这个“吸尘器”拖着“简易房”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做出“吸”的动作,触碰墙壁随后折回;镶嵌在铁盒后方的屏幕则如一个“窗口”,以“呼”的动作播放着以低机位镜头偷拍的黑桥村街景。这些镜头实际上戏仿了类似监控的“偷拍”行为,也呈现出路人对于拍摄本身的反应。作品中的“呼吸”关系建构了一个循环的“消化系统”,不仅强化了低端的工业感与现实的无力感,亦反映了诸如美术馆、黑桥村乃至扫地吸尘器制造厂等不同的社会场域之间的张力。
杨光南1980年生于河北,2009年毕业于央美雕塑系或硕士学位。她从传统的雕塑语言入手逐渐扩展到装置、行为等,擅长对日常化的经验进行推究和演绎,并以雕塑、装置、录像等方式将自身的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关乎渺小个体在都市化空间中的生存状况、身份认同、情感纠结、时间意识等,看似随感而发、信手拈来,但散发着独有的细腻而尖锐、刚硬、强韧的意识,以此形成她强烈的个人特质。
【试图深入发掘媒介本身的潜能】
乔恩·帕斯托尼、安德鲁·贝克和施勇致力于突破媒介本身的界限,通过图层的叠加或文本的置换呈现创作过程与作品呈现之间的张力。
安德鲁・贝克,《三重转折》,2015,玻璃面丙烯、明胶卤化银照片,80 x 80 cm。由 Hamish Mckay 画廊(新西兰)和 Luis Campana 画廊(德国)提供。
新西兰艺术家安德鲁·贝克的作品虽然在形式上与抽象绘画有相似之处,实则探索了艺术作品在数码成像时代的呈现方式。他首先在一块玻璃上绘制出黑色的块面,并在暗室中曝光一张黑色的相纸以绘制出“光”的图案,随后在玻璃的背面附上曝光过的相纸,完成结合了摄影技术的作品。在此,图层的分割赋予作品以雕塑式的立体感,突破了二维平面的界限,而摄影技术的介入与“光绘”的瞬时性则赋予作品以时间感,凸显创作过程本身的痕迹。
安德鲁.贝克1987年出生于新西兰,于梅西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从事视觉艺术创作,工作、生活于新西兰的惠灵顿。近期个展包括:“回归”(画廊,新西兰,)、“台”(画廊,新西兰,)、“影子子集开窗”(画廊,新普利茅斯,新西兰)。群展如“似是而非的当下”(亚当艺术画廊,新西兰,)。
乔恩·帕斯托尼,《葡萄酒爱好者》,2014,布面油画、综合材料,198.1 x 152.4 cm。由David Kordansky 画廊提供。
美国艺术家乔恩·帕斯托尼参展作品均由多重图层构成,每个图层既是作品的一部分,又具有独立的意义。图层的叠加突出绘画的“时间性”,也在试图打破二维绘画平面的界限。这些作品或许指涉了抽象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笔触粗粝的“行动绘画”式线条似乎施于几何抽象主义式的规则几何图层之上,仿佛承载着不同文化、艺术史信息的图层之间在进行某种对话。
乔恩・佩斯托尼1969年生于圣海伦娜,199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美国洛杉矶。长期以来,乔恩·帕斯托尼在非具象绘画领域进行探索与实验。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色彩、形式、光影渐变的复杂性,亦与空间的张力与物质性息息相关。
施勇,《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No.20》,2015,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铝及聚乙烯塑料复合板、木质多层板、铝条,110 x 140 x 18 cm。由艺术家和没顶画廊提供。
施勇带来的作品是近期新作系列《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该系列运用各类建筑材料创作,其中的作品形态“优美”、色彩绚丽,表现出后工业时代的媚俗感。艺术家在每一件作品的内部都放置了同样高度的铝条,并在铝条之上书写了一些文字,全部文字按照作品序号排列起来,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些刻于相同高度铝条上的文字被置于空间内最为“安全”的墙角,仅有一小部分为观众所见。由此,通过对文字内容故意的暗示与隐藏,以及“美好形式”对于信息的储存或消解,可见性与不可见性都被呈现出来。
施勇1963年生于上海,艺术实践涉及摄影、雕塑、装置以及虚拟艺术等多种媒介。自1992年起,施勇创作了大量颇具实验性的作品,其理性、前卫的艺术态度对艺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让所有的可能都在内部以美好的形式解决》系列作品通过“抹去”、“物化语言”等动作,艺术家营造出对于隐秘的探索。正如施勇所说:“我利用‘抹去’这个概念和‘抹去’的方法来让大家注意,漂亮事物表面下有更现实的事物,而它是被掩盖的。”(记者 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