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天津美术网讯 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管理局”)及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的【M+ 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在2016的春天里供人们参观欣赏。此次展览是希克藏品首度在香港亮相,随后将在亚洲各地巡展。这个重磅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期为2016 年2 月23 日至4 月5 日,策展人是策展人皮力。
(一)
「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示的是四十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和发展,以及在这段历史中那些坚持不懈、富有个性和勇气的艺术实践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在1970年代封闭环境中离经叛道的实践和自发的地下艺术团体之间萌芽,并孕育了1980年代轰轰烈烈的新潮美术运动;在1990年代冷战体制终结后,它又锲而不舍地对社会现实进行质疑、反思和挑战,从而演进出今天活力而多元的艺术现场。
展览以八十多件不同形式和媒介的作品,向观众呈现过去四十年间中国艺坛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之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来自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博士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希克博士自1980年代开始以商人和外交官的身份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在中国当代艺术不为人熟知的时候,他开始收藏并建构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富知名度的中国艺术藏品。2012年,希克博士捐赠了一千余件藏品予M+,并将藏品命名为「M+希克藏品」。今天,这些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都留在了香港,而观众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每件作品。
“在中国当代艺术不为人熟知的时候,他开始收藏并建构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富知名度的中国艺术藏品。”策展人皮力如此形容乌利·希克。2月23日至4月5日,“M+进行”展览系列第十回“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将在香港太古坊ArtisTree展出。此次展览是希克藏品首度在香港亮相,随后该展将在亚洲各地巡展。 2012年6月,瑞士藏家乌利·希克博士将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捐赠予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另外,M+还向乌利·希克购买了47件作品。这批逾1500件的藏品被称作M+希克藏品,是目前世界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最全面的收藏。该展展出的作品正是从这批M+希克藏品中挑选而来。
原瑞士驻华大使希克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界享负盛名,M+希克藏品由他本人系统化地整理成博物馆级收藏,其中包括徐冰、张晓刚、曾梵志、刘炜、王广义等数十位中国顶级艺术家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这批作品具历史文献价值,代表了当代中国艺术史上最活跃的时期。M+希克藏品共有1510件,均来自于M+透过与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希克博士于2012年6月订立的捐赠及购买协议所得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M+希克藏品希望引起大家对这段艺术史的批判性反思,并提供对中国社会在这段时期的清晰理解。”希克表示:“我对在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和整个国家蜕变的氛围下创作的作品感兴趣。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并不长,然而在将来回望时,这段历史时期会被认为非常重要。
(二)
皮力在介绍【M+ 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中说:“第一部分介绍文化大革命最后数年至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期间的艺术实践。在这个时期,很多艺术家都自发组织一些有著各自美学追求的艺术团体,比如「无名画会」(1974-1979)、「星星画会」(1979-1982)、「八五新潮」时期的「池社」、「北方艺术群体」和「厦门达达」等。这些团体大多不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但却一直活跃在公共空间的边缘,展示出强大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态度。本部分展出的作品主要呈现这些艺术家如何从1974年起开始并在随后的十五年里,一直竭力地挑战主流文化和政治观念”。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的是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检视它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化情境中的实践。这时的中国社会延续了80年代的经济改革政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加快。原来处于社会边缘的艺术家意图在新的国际化潮流中重新自我定位。新的定位和身份为艺术家带来新的机遇以及艺术市场上的突破,但也不同程度上触发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焦虑。这些新的元素和机遇,亦催生了很多新的流行风格比如「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与此同时,很多艺术家开始感到市场化对艺术的侵蚀,因而也著手在录影、摄影、行为和概念艺术等领域进行激进实验。此两者之间复杂的张力关系是该时期中国当代艺术最有意义的特点”。
第三部分集中展出21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自申奥成功到所谓「后奥运时代」的变化。随奥运而来的经济繁荣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也促使日常生活被置入原先单纯围绕著社会及政治意识形态而展开的艺术创作中。一些艺术家开始反思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潮艺术一贯的反传统立场,试图重新寻找当代艺术与传统价值的关系。此外,由于2008年奥运会前后相继发生的连串事件,包括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和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彻底暴露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公和矛盾,很多艺术家不断在作品中强化着各种社会议题。与80年代的强调思想解放与社会运动的方式截然不同,该时期的艺术在形式和语言上更加关注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强调社会介入和理性精神”。
黄锐(1952年生于北京) 圆明园新生
(三)
【M+ 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中同步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影像记忆,「M+放映:四十年」挑选了八件难得一见的艺术家流动影像、纪录片及剧情片,从影像领域的角度出发,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在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捩点,探索其过去数十年间的发展轨迹。此为「M+放映」系列的第二个项目,并为2月23日起至4月5日,于太古坊ArtisTree举行的「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所特别策划的延伸项目。
配合“M+希克藏品: 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专题放映系列M+放映第二回将于3月举行。放映活动将于3月11日的周末于油麻地百老汇电影中心举行,以影像响应是次展览,展示纪录片、剧情片及艺术家的电影及录像,记录了过去数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包括《中国》(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七宗罪》(温普林)、《极度寒冷》(王小帅)、《圆明园的艺术家》(胡杰)和《超市艺术展》(阚萱)等。
“是次放映的作品虽各有千秋,却共同展现了中国艺术创作于近数十年间急速发展的历程以及其惊人的创意与创造力。”M+博物馆署理总监郑道链表示:“我们以此回应‘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正好反映了M+独一无二的地位,足以全面阐述中国自‘文化大革命’至今的当代艺术发展历程,同时致力透过不同的论述框架和方法回应这个既丰富又复杂的议题,体现了M+立志成为一所21世纪跨范畴艺术机构的理念。”
「M+放映:四十年」的M+ 流动影像副策展人马容元先生「时光一瞥」中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逊访问中国。同年,电影界的巨匠,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意大利国家广播公司的支持下,获淮于中国境内实地拍摄一出有关中国的纪录片。当时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隔绝,而最终拍成的经典之作《中国》,就成为了罕有的非官方视觉记录。电影后续的价值也常成为学术界争论的题材,同时也在观众间口耳相传。虽然有些人认为,这部以写实手法所拍摄的电影,终究是透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一个「想像的中国」,所以电影里的形象并不真实淮确。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它为我们保留了那些已经逝去的光景,让人得以窥探特殊时期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景象”。 马容元先生还说:“放映借着时间的脉络, 按照作品时序的安排,揭示过去短暂而激动人心的四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某些重要的历史背景、时刻及趋势。本次放映亦可视作为「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所策划的延伸项目。然而我们刻意挑选多元化的影片,希望以随着时间而相互变换、矛盾和调整的视角,进一步开拓解读这一段历史的可能性”。
(四)
香港M+博物馆位于西龙文化区占地面积40公顷,政府共投入27.9亿美金,有15个展览场馆。关于博物馆的规模,可以想象纽约的林肯中心,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一个大的中央公园于一体。博物馆预计2018年落成。58岁的李立伟(Lars Nittve)现担任博物馆执行馆长。
目前,博物馆已从政府那获得7.74亿美金资助,其展示空间将是泰特的两倍。此外,博物馆已专门拨款2.19亿美金用于藏品以及库藏开支。尽管对今天的艺术市场来说这笔数额不小,但馆长还要寻求更多慷慨藏家以捐赠作品,或者跟藏家达成合作以低价建立起博物馆的收藏。瑞士乌利-希克已捐赠1400件藏品,另有50件卖给博物馆。
西九龙M+博物馆先有内容再建场馆。尽管正式的场馆甚至还没有方案,M+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焦点。从5月15日开始的展览“M+进行:油麻地”是M+在建成之前所策划的“游击”系列的首次展览,“在没有场馆的情况下探索不同的公众互动与策展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李立伟参与筹建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时候,预计每年接待150万观众,实际上开馆之后,泰特每年吸引了500到600万观众。而在香港这样一个商业社会,李立伟同样预设了一个保守的观众数字——150万。事实上,很多影响观众数量的政策还没有确定,比如是卖票还是免费。但无论如何,李立伟认为,文化机构的核心是建立公众信任感,而要建立这种信任感,就要排除政治的说教和商业的利用。如何获得公众的信任,是摆在李立伟面前的问题,毕竟他面对的不仅是700万香港市民,还有每年四千万到访香港的内地游客。
在希克捐献藏品后的三年里,M+在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5月,M+视觉博物馆再次面临施工延期,开馆时间一再延后至2019年底左右,晚于原定开馆日期两年。作为推动这个项目5年之久的执行馆长李立伟在2016年1月宣布不再续约,转任专家顾问。据悉:李立伟不久前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香港缺乏发达美术馆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可能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争执,侧面印证了一座新博物馆的举步维艰。 (作者 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