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双年展、三年展、四年展、甚至五年展在当代艺术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圈外人来说,这些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围绕着它们的关注度似乎有点难以理解。
如今双年展就是每两年一次、集中展示国际当代艺术的事件,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年度展览模式。在全球 化的当代艺术界中已经有100多个双年展在各地举行,包括圣保罗、伊斯坦布尔、莫斯科、以及悉尼等诸多举办城市都相互争夺明星策展人与大牌艺术家。举行双 年展让当地人为之感到自豪,并同时促进了旅游、文化资本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更多收入。
“双年展的角色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基金会,它们要成为一个能够积极推动艺术的多样性、自由度和实验 性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批判性思考,创造一个替代性的现实空间,“即将开幕的圣保罗双年展(São Paulo Biennial)策展人约森·沃兹(Jochen Volz)在与artnet新闻的邮件采访中说:“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任何一个自发的观点都可以介入其中并与其他的观点交锋。我深信集合了思考、实 践、反映与行动于本质中的艺术,它具有促生改变的力量。”
创办于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是目前历史最悠久、规格最高的双年展。它创办的目的就是成为全世界的艺术家可以进行交流比较的平台,所以也被称作是“艺术界的奥运会。“
“这样大规模的展览期间能促生为展览创作的相关作品,并与其他具有相关性的作品一起展出。“柏林双 年展联合创办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在最近与artnet新闻的采访当中说道:“这些大型展览会聚集学术界的目光,而将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挑战和宣言呈现出来能吸引公众 的关注。它们还显示出艺术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依然具有颠覆性。”
“参加艺博会,“比森巴赫继续说道:“与参观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展览的组织者 与艺术家非常关心展示的语境与方式,但他们并不关心作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或者参观者是否可以带一件颜色鲜艳的中小型作品回家放在沙发后面,然后期待作品的 价格能在两年内翻上五倍。”
虽然这是双年展的核心所在,但是艺术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捍卫着新鲜的艺术视野以及实验精神的双年展。收藏家们像参观艺博会一样来参观双年展,而在展览中提出购买意向或是在双年展结束之后够买作品也不再是禁忌。
比如,据说法国超级藏家、奢侈品巨头弗朗索瓦·皮诺特(François Pinault)去年5月就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斥资890万美元(约合5844.5万元人民币)买下了德国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 Georg Baselitz)的8幅大型绘画作品。
同时,大型双年展对艺术市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与冲击,如果一位艺术家在期间得到了关注,除了能够迎来事业的高峰,甚至还能转移艺术的核心地带。
比如在1964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美国馆以及利奥•卡斯特里(Leo Castelli)在大运河上的波普艺术展览项目及相关外围展,不仅宣告了这一艺术风格在国际舞台上的登场,更将艺术的中心焦点从欧洲引到了美国。这个展览当中包括了诸如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贾斯帕·琼斯(Jasper Johns)、吉姆·戴恩(Jim Dine)以及克莱斯·奥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等诸多现在家喻户晓的人物。
劳森伯格当年捧得了大奖,就像展会历史当中所记载的一样,在欧洲精英界中“激发了热烈的讨论“。
然而,沃兹总结道:“双年展和大型群展代表的是一个艺术家能够有机会在来自全球不同背景的同行间,进一步发展和呈现自己的作品。而我更坚信这些艺术家们之间可能激发出的对话才是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