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哦!艺术原来可以这么做”,这是劳森伯格于1985年给当时中国艺术界带来的启示。31年后,劳森伯格再次来京。6月11日,劳森伯格在中国的大 型艺术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简称UCCA)开幕,主展一件长达305米的巨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这可以看作是劳森伯格一件自传性的作品。据悉,展 览将持续至8月21日。
关于展览
17年来首展《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本次展览以《四分之一英里画作》为主。策展人大卫·怀特告诉记者,该作上一次展出得追溯至1999年,“在麻省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后便一直放在仓库,这是17年来第一次面向公众”。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创作历程横跨17年(1981年—1998年),由190个部分组成,长度达305米,几乎覆盖了劳森伯格创作生涯的全部 重要主题,如白色绘画、混合体、纸板箱、过剩等系列。劳森伯格生前曾表示,他希望不知道这件作品何时能完成,“我没打算停下来。我喜欢这种不受控制的持续 创作的状态”。
在大卫看来,《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可视为劳森伯格的一件自传性作品,“观众能够从中看到劳森伯格早期创作的痕迹,也能看到他之后创作的趋势”。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1982年劳森伯格来中国时拍摄的一些彩色照片和文献资料。这些罕见的照片即为劳森伯格30米长的卷轴式摄影作品《中国夏宫》——1985年举办于北京的“劳森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中的重要作品。
除了UCCA的展览外,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均会在年底呈现劳森伯格回顾展。
策展人讲述
劳森伯格不吝啬与周边人交流
大卫·怀特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便与劳森伯格一起工作,一直到劳森伯格去世。不过,“1985年的那次中国之行,我没有参加”。
在一起工作时,“我每隔两三天会去一趟工作室”。在大卫眼里,劳森伯格是一个精力充沛、对周边人非常热情的艺术家,“我们也会被他感染到。劳森 伯格本人非常优秀,他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吝啬与周边人交流,他也希望周边人参与到他的艺术创作中来”。大卫透露,只要劳森伯格在工作室,“电视就会一 直开着,边工作边了解外面发生了什么”。
他做菜像是在创作作品
如果将劳森伯格的创作风格比作一道菜的话,那东北的“乱炖”可谓再合适不过了。他的作品内容与形式已经突破了绘画和雕塑、装置之间的界限。
事实上,劳森伯格确实会做菜,与大卫联合策划此次展览的苏珊·戴维斯曾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劳森伯格工作室。她表示,“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 厨师。他做菜的时候,就像是在创作艺术作品,不停地往锅里加东西”。苏珊觉得劳森伯格做饭时的状态,“就像是在创作,他从来不会按照食谱进行”。
艺术家回忆
让我们知道艺术可以这么做
讨论中国当代艺术,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呈现的“劳森伯格作品国际巡回展”是不可绕过的一个大展。尽管当时的展览仅三周,观展人数却达到了30万人次。大部分当时的年轻艺术家都有从各地赶来北京观看劳森伯格展览的经历,不少人直接受到劳森伯格创作理念的影响。
回忆31年前的那场展事,艺术家王音依然记得当时的盛况,他那会儿还是一名在校学生。“他是一个让我们记忆深刻的艺术家,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有着非常深的印记,他已经变成了某种战后艺术的经典范例”。在王音看来,对当时的中国艺术界来说,“劳森伯格带来的最大惊奇是,‘哦!艺术可以这么 做’”。
如今已是北大教授的朱青生,曾在1985年带着学生去看展览。“刘晓东、方力钧、展望等都是我的学生。我把他们带到展厅里边上课边看作品”。在 朱青生看来,“当时劳森伯格把怎么做展览、艺术家怎么面对艺术,都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他认为,“作为艺术家,应该寻找到对艺术的解释,而不是创造一 件艺术作品,这就是劳森伯格对中国艺术的意义之所在”。
延伸思考
31年后,依然有人觉得是垃圾
31年后,劳森伯格“重返”北京。“这个展览会启示我们,这31年中国当代艺术是怎么走过来的。”王音从艺术家的角度如是说。
遗憾的是,大众对劳森伯格的艺术、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朱青生在展览开幕前在北大举行的“谁是劳森伯格”的讲座上直言:“当 年,劳森伯格展览时,不少艺术圈人士和普通观众会说‘那是一堆垃圾’。31年过去了,如果让北大全体师生投票决定劳森伯格的展览是否能在北大展出,最终的 结果不会乐观。”
不过,苏珊·戴维斯觉得观众看不懂没关系,她会用劳森伯格的方法告诉大家,“不要走开,再看一次,再看一次,记住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回到生活当中,看看这个作品如何影响你”。在她看来,“看到以后有所反应和想法的过程,是我们发现事物、理解事物的过程”。
艺术家简介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2008年)生于得克萨斯州阿瑟港。从美国海军退役后,他在1947年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艺术学院接受艺术教 育。他与约翰·凯奇、默斯·坎宁安等许多艺术家展开合作。劳森伯格凭借开放的艺术理念,使用废弃的家常物件、商业产品、建筑废弃物、印刷品奏出视觉的和谐 与杂音。1954年,他开始着手被其称为“混合绘画”的系列创作。1964年,“混合绘画”系列与丝网绘画系列(1962年—1964年)代表美国在威尼 斯双年展展出,赢得绘画类国际大奖,代表作有《床》《夏日暴雨》《赌注》《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