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最近,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这是发生在一只“流浪兔”与陌生人之间的故事,通过互动的方式,流浪兔引导陌生人探索其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艺术形式被称之为“创造性互动艺术”,这是法归艺术家伊可于2015年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艺术概念和实验项目。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创造性互动艺术的理念,新浪当代艺术频道记者对创始人伊可进行了独家专访。
新浪当代艺术:什么是创造性互动艺术,你对它的定义是什么?
我目前的理念是以让参与者进行自由、真实、当下的自我心灵探索为目的,结合现实空间的不同,引导参与者进行现场独立创作,使其成为与艺术家具有相同地位的创作者(注意:这里不是让参与者变为材料),并一起针对其作品进行相互生发的创造性探索,融合艺术疗愈的元素,开启参与者的自我认识之旅,引发从肢体到内心的交流与互动。将现实环境、展览延伸、参与者的自我认知和现场反馈进行有机连接,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
流浪兔是这个概念和项目下的第一件系列作品,以一只四处流浪的兔子为独立符号,重点研究如何以肢体语言和一对一形式进行创造性互动的实验作品。
新浪当代艺术:谈谈你做这个艺术项目的初衷吧。
伊可:首先,我在法国学习的是表演,所以之前其实是在影视圈和戏剧圈。但是回国后,我一直没有办法真正地融入这两个圈子里。一是刚回国,纯“空降”北京,一个人都不认识,二是影视圈的各种潜规则,背后的关系和资本的运作等等我无法适应。而国内戏剧圈的理念又比较落后,跟国外有几十年的差距。我学的那些东西,在这儿根本无法对接,我没办法演出那种带范儿的东西,他们也没办法和我合作那种创意性的东西。我感受到一种封闭、浮躁又压抑的氛围,我想能不能从这两个地方走出来,到不一样的地方去。
其次,从观演关系上,影视和戏剧都比较传统,就是有一个作品在那里,然后观众在看,但是观众没有办法跟作品有一个真正的交流,也没有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所有的信息。而从人群上,去剧场的观众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我相信更广大的人群在剧场之外,更广阔的空间也在剧场之外。
于是,我就想到了美术馆,它更开阔,更自由,且不被传统观演关系束缚。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可以把这样空间的特点发挥出来呢?因为即使是美术馆,作品都是静静地挂在墙上,观众能够近距离的观看以及讨论这些作品,但是美术馆的人员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也无法跟创作者对接。而动态的行为艺术,仍然是极端自我和自嗨的状态,即使观众参与也是帮助艺术家完成他的作品。我想能不能创作一件作品或者一个艺术形式,把来这里的普通人作为参与者放在与艺术家平等的地位,建立一种真正的心灵连接和进行当下的交流。
当时有一个契机,在上海的龙美术馆,它非常大,教堂式的空间,个体在里面显得很小,如果你在那儿做一个传统演出,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编排。于是我提出一个方案,能不能作为一只独立的兔子在里头游走,随机地和这里的人产生连接,看看会怎么样。
当时又觉得,在美术馆还有展览,那么能不能将当下这个展览和空间也为我所用,帮助我的连接,同时又能够让参与者加深对这个馆的感受和作品的理解,一个多向交互、流动的概念和框架逐渐在脑中形成。
再加上我之前学过艺术疗愈,它涉及到心理层面的东西,我就想把这个也融入进去。因为仅仅是和人建立连接,那比如说像打招呼、握手、拥抱这些都是很简单的连接,这样不代表他和你真正在互动了。对我来说,我理解的真正的互动是能够深入到对方的内心,由内心延伸而出的行动,并不只是礼貌、形式上那些简单肤浅的一个交流。
还有一点,如果说我和一群人来建立连接的话,我的能量势必要分散出去。如果只是一对一的连接,那我所有的能量都可以用来跟他交流。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了解一个人都需要需要通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在美术馆这样一个特别的空间中,我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深入内心的交流和互动,就必须把全部的能量用在对方身上,所以我当时心里的想法就是以一对一的形式去做这样一个作品。
最后,我给自己设定的原则就是不要自我表达,我是一个“空”的概念。因为我想做的是让参与者即和我互动的人成为创作者,这也是为什么叫创造性互动的原因。我希望能够让参与者首先去创作并以此起点,我和参与者一起去探索他们自己的作品,使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流淌出来,这是与很多艺术形式实质的不同。另外,我本身经过戏剧训练,有很强的气场和能量,我再那么主动地强烈表达,参与者不可能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浪当代艺术:你的互动是有语言的吗 ?每一场都一样吗?
伊可:我的互动是没有语言的。因为语言对我来说是一个连接的障碍而不是助力,同时语言又具有欺骗性,所以除非一些必要的说明和美术馆规定,我和参与者基本都是肢体互动。
到现在为止,兔子每一场都不一样,因为人、空间、展览不一样,你没法做一个固定的程序适应所有人和地方,所以将这件作品做成了一个系列,流动性和多变性也是流浪兔的魅力所在。
新浪当代艺术:你去年在美术馆曾经跟上百个人做过类似的这种活动,那么你觉得当时那种形式跟你现在做的艺术项目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伊可:这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飞跃吧。最开始,我与观众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这种情况是情侣)的互动,从龙美术馆到时代美术馆再到央美术馆,都是如此。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这是一个艺术空间,所有人在进入这个艺术空间的时候,他一定认为这里面做的就是艺术活动,然后他的心理上其实不一定能够完全自然地展示自己。艺术空间的优点是它的氛围介于现实和虚幻之间,但是缺点就是空间限制和界限感太明显了,大家一进去就知道,我现在是在一个不同的地方。所以,我想能不能再次跳出这个地方,让参与者来决定在哪儿,将创造性互动延伸进真正的生活中。
新浪当代艺术:让参与者来选择场地或空间,就等于说切换了一个语境。
伊可:对,因为进入艺术空间,参与者也会自觉地把自己身上的某些习惯(比如说进入到美术馆不可以大声喧哗等等)规避掉了。其实仅仅展现了在艺术空间的那一部分的他而已,我当初做这个初衷是突破戏剧和影视界,后来我想艺术空间也是一个界,那么我能不能把这个界也打破掉。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跟我互动的人里,有些人在结束的时候哭了。我当时还蛮惊讶的,虽然我知道会有较为深入的互动,但是没有想到会有人感动地哭。是什么样真正的原因才能使平时拘谨的普通人能够在美术馆这样一个公共而开放的场所中,借由我这只“兔子”,宣泄出自己的情绪?我想真正进入他们的生活,用他们熟悉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心灵互动这样可能会更加的深入,也可以寻找到更多的方式。
另外,在美术馆互动的时候,比如互动大概5天的话,美术馆的场景是不可变的,设计的大框架和程序也只能是那个样子。但如果在生活中,每个人选择的地方都不一样,如何将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再次为我所用,去帮助我对面的这个人去认识自己,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多的挑战和重要的经验积累,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新浪当代艺术:你在国外学的表演,然后你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你要把自己的表演成分减少,对吧?
伊可:对。
新浪当代艺术:那你会不会觉得学了这么多年的表演,来做这个项目,有点儿屈才?
伊可:其实不会,反而更有难度,这是很多演员做不到的。因为他们无论如何都是在演,不管是演自己,还是演角色。我觉得表演也是一种界限,而我感兴趣的是生活中那些真实的东西。我是建立在曾经表演训练的优势之上的不演,做到了在公共的场合,真实当下的和人进行内心的交流,让别人去认识自己,这早已超出了演员的范畴,需要的是比他们更强的能力。我更想是艺术家、创作者、陪伴者、艺术疗愈师、导演的合体,将我的能力完全拓展出来了。
新浪当代艺术:你在国外呆了这么多年,然后回到国内之后,发现国内表演的教育方面比较落后,落后指的是哪方面落后?
伊可:两方面:一个是思维方式,一个是训练方法。比如说,国内很多院校还是用传统的“斯坦尼”体系,但即便是斯坦尼,也是中国人自己理解的斯坦尼。这个东西都是别人几十年前的,然后还在以自己的理解一直沿用下来,没有一个更新,确实太落后了。在国外,即便是斯坦尼,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它有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和训练方式,非常开阔。
而且国外主张的是自由和真实,但是国内还在用那种“起范儿”的表演方式,所有的身体动作不是由演员自身而来,而是由一个固定的设定而来,演员在演别人前根本不了解自己,完全一个面具呈现在舞台上,让你感觉非常假或者做作,这很可怕。另外对于色彩、环境、服化道等的审美也是比较固化和落后的,在国外我学到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自由和真实。
新浪当代艺术:为什么会想到用“流浪兔”作为一个形象来表达?
伊可:为什么选择兔子?是因为,我之前在法国为演一个小丑剧,而特地设计了一个兔子形象,买了这件兔子服。我在法国拍片子的时候也用到它,后来我在国内演戏的时候兔子有再次出现。从法国到中国,就好像在我生命里中的一个连接一样,为什么不能让这个兔子一直旅行和流浪下去?它贯穿着我在法国的生命与我现在艺术创作的整个经历,所以它对于我来说的意义在这里。
另外一点,兔子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看起来清纯,但它又是playboy情色的代表。兔子不爱发出声音,很静默,但又有狡兔三窟的机灵。我自己在互动过程中我也是不说话的,但要根据眼前的参与者来迅速反应,所以刚好也是一个同样的境遇。同时,兔子不会像老虎、豹子、蛇之类让人产生恐惧或者不舒服感觉,大家也不会觉得一定要像对待狗或者猫那样,我要逗逗你或者怎么样。这样一个形象是不会让人产生抗拒的,它只是在那里,可以有一定的距离,然后有它的独立性。大家就觉得那是一只兔子,一个存在而已。
新浪当代艺术:它不是一个特别含义的代表?
伊可:它只是一个独立的符号。其实在法国学习经历让我明晰了当下以及之前之后的区别,真实和虚假的区别,然后如何将自我的经验与生命融入到表演之中。所以在国内的时候我想做的另一个突破,把以前所谓表演的东西全部摒弃了,而将表演训练中能够剖析或者是探索自我的那一部分经验拿出来,融入到作品中或者变成作品的基础。就是把那种浮在表面的东西去掉,而把这个本质拿出来去完成一件作品。
所以在做流浪兔的过程中,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一个基石,我在跟参与者互动的时候,从来也没有要求参与者去演一个什么,他就是他自己,因为他只有做自己才能探索自己。而我也并没有在演一只兔子,这并不是一个角色,这个流浪兔只是一个独立的符号而已,这个符号的唯一作用,就是帮助眼前的这个人去探索他自己。实际上它也可以是流浪虎或者流浪猫之类的,它是什么不重要,它变成了这个独立符号,变成了能够帮助我面对面的这个人的一个工具也好,材料也好,或者说引导性的方式也好,一个概念性的东西。
新浪当代艺术:那么谈谈你未来的一个计划?
伊可:我接下来的计划是,流浪兔系列分两条路走,一是美术馆和艺术空间系列我会继续做下去,因为一对一的现场的当下的互动是没有人做的,我以后探索的方向会更深入和不同的方式。
另一个是让参与者选择地点,深入生活中的国际互动计划。我会在不同国家和城市中选继续做下去,因为我想把国籍、背景、语言等等全部去掉,探索人类共通的东西。这个计划目前叫做《流浪兔实验现场:遛兔子》,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到全球不同的地方,每个城市找10个人进行互动。第二部分是互动完之后做不同方式的总结呈现,比如展览、戏剧、公共艺术等。在走过全球很多的地方之后,再做一件大的作品。
目前北京站已近尾声,并且已在蓬蒿剧场做了一场将当代艺术与剧场碰撞的总结呈现。
另外,再往后发展的方向就是我与虚拟世界的互动,远距离的互动,如何在虚拟的情况下跟人进行一个这样的连接。好多人迷恋网络等虚拟世界一定有他的原因,那么在这个方向上探索下去是很有意思的。为什么有的人是可以把充气娃娃当作真的人?还有的人把游戏里的场景当做是真实的世界,这个东西是很有意思的。
新浪当代艺术:你做这个艺术项目是把它当做一个公益项目来做吗?
伊可:我觉得每个艺术作品都会有它的价值吧,只不过开始的阶段并没能够完全体现出来,任何一个新生的事物,它被承认和接受都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我并没有想把它当成一个公益项目,我觉得我的艺术品将来一定会有它自己的价值。
新浪当代艺术:那就是非商业的?
伊可:对,虽然不是公益但是绝对是非商业的艺术项目。
新浪当代艺术:你怎么来支撑你今后整个的创作计划呢?
伊可:因为我的能力并不仅仅在于目前研究的互动这一块,我既是导演,也可以表演,所以我可以找一些这样的工作,同时这个艺术项目本身也需要具备更多的生活体验,所以我也会把一部分时间留出来,比如说去打工。因为艺术家不可能一直活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流浪兔的很多灵感也是基于当时在法国的各种体验。
结语:创造性互动艺术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呈现方式,还是艺术创作过程,都与之前的艺术形式都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新生的艺术形式被大众和专业人士所认可,需要一个实践和检验的过程,需要更多人来关注创造性互动艺术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作为创造性互动艺术的创始人,伊可由衷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在嘈杂忙碌的城市生活中寻找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