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在西方的艺术史上,从未有一个年代如20世纪这样,如此强调艺术的社会使命以及艺术的社会批判性,而这种批判性和使命感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种感性的“共性表达”之上。但是进入到21世纪后,随着以科技为基础的“消费文化”全面升级,娱乐精神几乎攻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于是我们惊讶的发现:无论社会批判的声音多么刺耳,都无法挑起我们平静的思绪。
这也间接促进了艺术家的实验脚步开始转往另一个方向的实质性迈进,这便是建立在当代精神之上的“私密性表达”!
21世纪的当代艺术的私密性表达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巧妙依靠科技新发明,制造娱乐性和互动性,力图用这种科技文化让观众更加轻松的融入到作品气氛当中,并且尽可能的提高视觉性与行为性的心里化感受,使得观众与艺术家进行“平等”的思维碰撞。第二,不再以社会性的宏观表达为基本,而是以个人化的“明星性”情怀为出发点,从而探索社会现象的发展,最终达到另外一种批判性的反省。当然,这种反省并不会引起团体性的社会事件,但却是对个体进行思想上的质疑,从而激发观众进行自主选择。如果说二十世纪的批判是“一把刀子”,那么21世纪的批判便是“一瓶润滑剂”,人们可以借其顺势般的催化引导,选择单纯的享受艺术作品,也可以借助艺术家的观念去提高或完善甚至以此虚幻的营造自己更为私密的精神世界。第三,虽然以个人化的“明星性”情怀为出发点,但是艺术作品的创作通常是一种团体性的合作,这也是消费文化的一大特征,通过一种团体性的协助将个人观念发挥极致,这样可以确保有才能的艺术家并不会被束缚,并能保持一种距离感,既接受团体性的合作又保持艺术的精神独立!
因此,这种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国际环境下的消费文化,强势地改变了21世纪的艺术表达。许多国家的青年一代似乎不愿去延续20世纪近百年的艺术革命的反抗情绪;更多艺术家们也似乎对直白面对社会批判性的艺术不再感兴趣。其实,这是一种思维和艺术表达的转变,是在新时代的思维方式的选择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更细微更独立的反省。所以,当下的艺术也不再是单一的主动给予观念,而是通过给人们提供多种选择,对世界文化产生一种新的推进性作用!
科技进化艺术的时尚性:将个体作为一个世界
关于艺术的未来,始终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虽然无法准确的预测,但是通过一些展览的个案以及艺术文化的趋势还是可以初见端倪。实际上,在很早以前,科技已经介入到艺术作品以及展览当中,但是冰岛艺术家BJORK的个展“BJORK DIGITAL”却很成熟的向人们展示了“科技因素”对当代艺术的成功塑造,科技可以深入骨髓般的对当代艺术产生深入化的作用。
BJORK常年致力于音乐事业,对于音乐表演信手捏来。而在当代艺术的语境当中,自由的个性化的表演艺术是最能与观众产生互动和共鸣的艺术形式,在BJORK的影像作品当中,她极具时尚性的表演让观众很轻松的进入到了作品的语境当中。而关键之处在于,观众进入到最后的电影院剧场之前,主办方规定了观看者必须先前往“虚拟世界”的场地。这种观看顺序的规定,实际上是借助于科技将BJORK的表演艺术最大化的与观众思维进行了互动。
同时,时尚文化对于艺术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安迪沃霍尔曾言“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但是伴随着消费文化席卷世界之后,“个体”这个含义也发生了有趣的扩展。
我们之前认为“个体”是一种建立在个体性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但是当消费文化时代真正来临之后,个体随即成为了一种“符号象征”。也就是说,当下艺术世界的私密性表达并非是个人的“闲言碎语”,而是通过这种个体性去传递整个社会的现状和问题。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份子,人类不可能再接受二十世纪的“团体性艺术宣言”,而是乐于接受以“个体”为基础的艺术文化,因为我们已经被互联网时代营造的数据现象所隔阂,从内心来说人们更愿意接受和我们自身处境相近的艺术表达。
简单的来说,当代的“个体”含义并非是一个生命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文化,象征着互联网时代被割裂的数据文化。而艺术家如BJORK巧妙的运用了这一文化状态,并且,其背后的团队借助这一“符号”把艺术家本身的共性表达很自然的放到观看者面前。
所以,将个体作为一个世界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一个时代的“润滑剂”。都市文化让人类被隔离,耸立的高楼大厦让我们倍感压力,而完全个体化敏感性的艺术作品却很好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觉与心灵平台,给观看者开放化的自由和能感受到被尊重的心灵交流权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技对于人类生活的改变是无处不在的,包括时尚文化的演变。而时尚因素则推动了人类对于自身个性的表达!
“将个体作为一个世界”必然需要一颗具有大时代之下的灵魂,而辅助这个灵魂的左膀右臂,现在看来便是科技与时尚。
关于终结与重塑
互联网时代让一切文化转变都显得波澜不惊,当下的时代精神与科技文化将“娱乐因素”最大程度引入到了当代艺术。不过,从BJORK的个展以及最近在伦敦的重量级展览来看,娱乐和科技文化并没有消灭“社会批判”在艺术当中的存在,而是将更突出的个体心理意识与时尚化的视觉艺术形式的融合放到首位,使被都市文化所隔离的个体性人类得到更好的交流。
因此这种艺术批判的终结可以被理解成一场思维方式的软性革命,这种建立在时代转折之下的终结与重塑其实是一体化的,就如互联网时代一样,个体虽然被隔离出来,却又是一个整体。
关于作者
蔡屿汀(北屿),青年艺术家、策展人,创建90后美术馆平台,现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读硕士.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学习交流于伯明翰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