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2017年3月4日下午,青年艺术家马萧的个人展览《类聚》在清华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厅开幕。马萧此次展览展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8幅油画肖像画、18幅油画人物写生和静物画、12幅油画及钢笔临摹作品。
展览海报
马萧是一位对西方和中国古典绘画具有深度研究而融汇贯通的一位青年画家,在前言中他这样写道:“明·张岱《夜航船》“物类相感”一节云:“磁石引针,琥珀摄芥”,指世间之物的特殊感应。艺术家与艺术也如此。总有一种美学,一些艺术形式,数位先贤,使一位艺术家在某一阶段沉湎。点拨其灵感,延绵其思路,于是模仿、引述、转译,玉成其作品。在笔者看来,他将“物类相感”的美学作为了构架起东西方古典绘画对话的桥梁,这在他的作品中具有鲜明的体现。
山地肖像
马萧的油画肖像作品偏重西方古典风格,画风朴素而精微,同时兼有东方绘画中的平面空间感和空净清寂的韵致。其中有一幅表现了大量空间背景中一位倾斜站姿、半裸的男子肖像作品,画中的人物是他的朋友——西班牙摄影师山地。马萧坦言自己的作品受到这位热爱东方文化的人物摄影师对画面“空”的理解,将画面中空间大量留白作为了画面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静物单元中,马萧的前言如下:“静物画是末技。十七至十九世纪,欧洲绘画等级制中,静物画地位最低。享盛誉如夏尔丹者,终生为静物画家身份所苦。可较之同代人的历史画、人物画、风景画,他笔下静物的温熙与日常,难可比拟。”
缝纫机
人物写生肖像
马萧的人物写生和静物画正可以用“温熙与日常”来形容。他下乡写生的小幅作品多描绘北方农家居室中被时光封存的老家具、缝纫机、佛龛塑像、瓶瓶罐罐等老物件,笔风不急不徐,一勾一划间从容不迫,宛如家常语调般温常平缓,色彩清透明丽,非常耐看。小型人物肖像和人体写生也是如此。他和这些“人”和“物”之间不像是高冷描绘的关系,更像是对话互诉的关系,这也正是“物类相感”的特征。马萧同时强调这些写生作品需以一口气画下来,一幅写生作品他会连续奋战,保证那口气不断掉,这样才能保障画面的灵动,气息的流畅和情绪的饱满。
梅索尼埃《1807,弗里德兰》临摹作品
天津美术网讯 临摹单元体现了马萧对西方古典油画的深入研究。这次他带来了临摹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梅索尼埃等人的作品,马萧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绘画传统,临摹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每当他遇到技术障碍或情绪调节的时候,临摹一些作品既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又是莫大的享受。他尤其重视法国十九世纪学院艺术家梅索尼埃作品的研究,他认为十九世纪的梅索尼埃将欧洲写实主义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梅索尼埃常在尺幅之地将事物的丝丝细节描绘的精细入骨。马萧曾携最小幅面的梅索尼埃临本,入卢浮宫中与原作三番五次对照。展览中,马萧展示了梅索尼埃的战争题材《1807,弗里德兰》临摹作品,据马萧介绍,这幅画是他在宾馆中一点点画出的。画中两匹马,一匹是看原作之前,另一匹马在细致研究原作后画出,明显能看出在细节把控上的进步。
本次展览还展示了马萧在博物馆中几幅临摹的钢笔画作品,笔笔环环相扣,生动而传神,马萧认为油画临摹作品是从一到十的素描过程,而这些钢笔作品更加简约而概括,是从十到一,是在最少的时间以最简单的手法呈现原作中最主要的结构和精髓。
马萧收藏的古董画框
本次展览的布展也独具匠心。在展厅外的墙上,挂着马萧从意大利收藏的几个古董画框,画框里面空空如也。马萧以这些画框作为一种象征,以前这里面是古典绘画,现在只剩下外框了,像古典艺术的残骸,但这种古典艺术的残余美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创作,他的作品都是由这种美学感召产生,古典画框如磁,作品如铁,物类相聚相感。
对于马萧的绘画,很多艺术前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近年作品返趋传统写实油画的微妙趣味,取小幅画面,深度刻画,追究朴素与精致兼有的效果。” ——陈丹青 “马萧专心致志,表现眼前的存在和质感,一如他所心仪的卡拉瓦乔。” ——包林 “对于马萧来说,观念和题材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绘画本身。马萧通过研究历代大师的绘画,与大师们构成某种私密的对话。” ——彭锋 “力图为21世纪中国的山川与人物追拟19世纪欧洲绘画的文采流风。“ ——韦羲
马萧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清华美院绘画系,2015年至今,任清华大学艺术学理论流动站博士后,是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不仅有着扎实的油画写实能力,而且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学术研究方向是西方古典学院艺术,这在中国当下青年艺术家集体热衷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这份坚持更显弥足珍贵。在即将出版的《印象派的敌人》一书中,他揭示了法国学院派中很多中国观众不熟悉的画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3月9日。
展览现场:
马萧为嘉宾讲解自己的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中部分写生作品
观众认真观看马萧作品
观众观看马萧的肖像作品
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