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展览以城市空间与人的存在为切入点,以绘画、绘画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构建起一个能够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打破现实与想象空间的界限,更能让人回归视觉感应与思维原点的奇丽而又陌生的多重视界现场。
《未知之城》展览围绕着“物语”、“呼吸”和“乐园”三个关键词展开三位一体的视觉体验现场。其中的作品,有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冥想,有对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关系的沉思,有对城市状态与人的处境关系的省悟,有对人的原初艺术本能的钩沉,有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层理解。
展览时间:2017年2月26日—2017年4月5日
参观时间:9:00-17:00
展览地点: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人民大道100号)
展览票价:40元
未知之城:开启一个城与人的狂想视界
赵松 文(新闻通稿)
面对不断重叠膨胀的城市,面对日益碎片化的社会空间,面对思维固化、想象力不断弱化萎顿的人群,艺术何为?当艺术越来越陷入平庸陈腐的概念游戏,越来越被市场资本裹挟着丧失活力,甚至沦为日常生活可有可无的点缀,当艺术被庸常的知识所轻易俘获,越来越远离灵性、感知与想象力,艺术家何以存在?
2017年2月25日,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的《未知之城:于幸泽个展》,力图以城市空间与人的存在为切入点,以绘画、绘画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构建起一个能够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打破现实与想象空间的界限,更能让人回归视觉感应与思维原点的奇丽而又陌生的多重视界现场。
曾在德国研修艺术多年、现在同济大学任教的艺术家于幸泽,近年来始终致力于反思探索在持续深度规划进程中高度系统化、高密度化的现代都市与深处其中的人的诸多复杂微妙的关系,尤其是正孕育其中的未知性。在于幸泽的眼中,处于人的日常感知与视觉中的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存空间表面上看是无蔽的尽收眼底的,但实际上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可估量的变化,而这种种变化又随时都在被日常的繁华、喧嚣与忙碌所轻易遮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习以为常的上海其实常常处在未知的状态。未知中的上海是必然是雷同的上海。如何唤醒沉浸其中的人们的感受力与想象力,并得以重新睁开眼睛发现这个时刻都在变化的城市的不断更新的视界,进而能让每个人都能在心里浮现一个充满奇妙瞬间与空间的“未知之城”,在于幸泽看来,这正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所在。
城市并非冷漠的物体聚合,而人生活存在的现场。城市的肌体是鲜活的,是有温度、有脉搏的。归根到底,城市是无限放大的人。也正因如此,于幸泽的这个展览并非是一系列作品的聚合陈列,而是由多个系列作品结构生成的一个有生命、有呼吸、能引人体验想象与思索的整体。我们可以说它的所有思想与视觉元素都取自这座城市本身,是艺术家在无数次观照、触摸、体悟、想象这座城市的瞬间里捕捉到的,他在脑海中酝酿培育它们,在创作过程中让它们发生化学反应,直到生成这些异彩纷呈而又气韵贯通的作品。他所探索的城与人的关系,并非通常社会学意义上的那种常态关系,而是城市空间与人的心灵空间的双重未知性在彼此荡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微妙关系。他试图通过作品揭示的,不只是城市空间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可能性,更主要的还是普通人在内心感悟与想象空间中所不断生发出的城市意象的丰富可能性。因为他深知,只有人的想象力与感悟力才能孕育催生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之城。
“未知之城”展览围绕着“物语”、“呼吸”和“乐园”三个关键词展开为三位一体的视觉体验现场。其中的作品,有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冥想,有对自然法则与人类生存关系的沉思,有对城市状态与人的处境关系的省悟,有对人的原初艺术本能的钩沉,有对时间与空间的深层理解,无论那些作品呈现出何等样貌,它们都直指作为生存个体的人本身,直指人心。展览所敞开的并非只是现场空间本身,而是力图帮助每个来到现场的人开启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未知之城”的艺术通道。面对作品所呈现的独特视界,他们不仅有可能看到本真自我重现的镜像,还可能找到观看城市、人乃至世界的某种陌生而又鲜活的方式。展览的现场不仅仅是体验异常丰富的艺术视界的空间,更是引发心灵对话、催生觉悟与共鸣的空间。在这里,艺术家于幸泽将以其作品酷炫的视觉冲击力和思想力感染启悟每一个来到现场的人。
作为继本馆策划的《当艺术遇见邬达克》(国外建筑师与上海的人文精神对话展)、《空中读城》(上海学者李振宇教授与世界城市的空中对话展)之后又一个重要展览,《未知之城》将以全新的角度为人们展现关于城市与人相互启迪、相互塑造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未知之城既是心灵之城、生命之城,也注定是艺术狂想之城,是蕴含了无限可能与希望之城,它与我们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
于幸泽:描绘未知的“阿莱夫”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他1949年的短篇名作《阿莱夫》中描绘了在一座古宅地下室里发现的一个难以形容的、亮得让人难以直视的小圆球:它似乎不断旋转,容纳了整个宇宙。在这段短短的文字描述中,我们看到了“点”、“圆”、“镜子”、“旋转”、“反射”、“迷宫”等字眼,在这个小小的两三公分直径的神秘物体中,人们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又在整个世界中看到阿莱夫。
同样在于幸泽的展览《未知之城》中,我们可以读到类似的思考。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光怪陆离的幻像之外,不断追问诸如“感知”、“正负”、“时空”、“自我认知”、“宇宙空间”、“永恒”、“无限”等哲学问题的思考。通过这些跨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建筑与艺术的、共同而恒久的命题,他的作品和不断翻炒中国文化符号或炫耀绘画技法的潮流保持着冷静而审慎的距离。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布鲁诺在《论无限、宇宙和众世界》一书中指出:宇宙万物均由不可分割的、不连续的“微粒”即“最小”组成,它是物理学概念上的 “原子”、数学概念上的“点”、哲学概念上的 “单子”、空间概念上的最小单元。于幸泽的作品以视觉的语言向我们呈现了这种由“无限小”的单元重复、变异、叠加、排列、组合后达成的包含了从物件、人、建筑、城市、地球到宇宙的无限大的可能性。
我曾经如此着魔于博尔赫斯的文字,感叹在这一点点文字中为我们描绘出宇宙万物的灿烂与繁复,无论是《阿莱夫》还是《小径分叉的花园》抑或是《沙之书》。同样,于幸泽像艺术家的博尔赫斯,用视觉力量为我们描绘了每个人心中的“阿莱夫”。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入口,进入未知之城,未知之世界的入口。透过这扇小小的门,我们不仅看到了宇宙万物,更看到了我们自己:呼吸、感知、欲望、恐惧、梦魇或者希望。
李翔宁(策展人 教授 博士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