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从左至有:策展人杨浚承、艺术家泰祥洲、墨斋画廊总经理雷澄泉、墨斋画廊总监余国梁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3月18日(周六)下午,艺术家、学者泰祥洲最新绘画及装置作品个展《宇·宙·观》在墨斋开幕。本展览由墨斋艺术总监林似竹和策展人杨浚承策展,作为北京画廊周(2017.3.17-19)的一部分,将展出至5月7日。
开幕现场观众
泰祥洲1968年出生于宁夏银川的书香世家,自幼跟随胡公石、王文均等名家学习书法,漫步于西北壮阔的沙漠,吸收丝绸之路多元的文化遗产。其后他学习过古代书画装裱修复,在新西兰攻读数码媒体设计,并有多年从业经历。2000年后,他开始专注书法和绘画实践。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深入分析古典中国宇宙观中天地同构的对应关系,对山水图像的源起与演变进行了崭新的叙述。
开幕现场观众
泰祥洲标志性的天象作品颠覆了绘画成规,使观者抽离惯常的观看方式,重新召唤人类对宇宙奥义的敬畏和遐思。九屏巨幅系列作品《平行宇宙》置观众于静谧的混沌之中,没有明确的光影、重量、视点或方向。嶙峋怪石在云气中若隐若现,穿梭重复于画面之间,或幻化为末日世界的化石和骨头。艺术家收藏的铁陨石将与天象作品一同展出,以视觉和触觉方式启发对遥远时空的臆想。
泰祥洲介绍作品《平行宇宙》
九屏巨幅系列作品《平行宇宙》位于一层展厅最主要的位置,九代表着北斗九星。九幅画作既可以组合展出,又可以独立成章,连绵不断、相互转换的云与岩石代表了人们今天对宇宙的进一步认识。
艺术家泰祥洲(左)与策展人杨浚承(右)介绍画作
泰祥洲的当代水墨创作,基于其长期对宋代巨幅山水构图和笔墨的研究及临摹。本展精选推介其宋风作品:三联屏山水画《天作高山》糅合范宽、李成、郭熙等前人笔法,并以屏风形式喻示人文与天文、画内与画外的联系;二十幅系列作品《黄钟大吕》拓展了马远《水图》,将水升华为波、流动性、物态等物质原理的载体;长卷《小中见大》则从案头小赏石衍生出一片洪荒景象。
屏风作品《天作高山》
山水画《天作高山》采用了三联屏的形式,屏风的发展伴随整个中华文化的脉络,从商到西周、战国、两汉、屏风使用频繁。屏风是过去祭祀时经常使用的工具,到了唐宋,屏风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宋代绘画中就经常出现屏风,床边、厅堂、屋外都有。屏风在今天的家具陈设中非常少用,但它在绘画中有特殊的意义,巫鸿先生也做了重屏的研究。泰祥洲一直在想是不是可以尝试用屏风的形式做艺术创作,并与研究屏风的专家一起讨论屏风在从古到今的发展脉络中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这件作品就是艺术家对屏风在今天复兴可能性的一种尝试。
泰祥洲讲述作品《小中见大》
现场还有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作品,即长卷《小中见大》,艺术家介绍了这幅画的来历:“我在画商马库斯·弗雷克斯(Marcus Flacks)手上发现了一块造型非常精致的石头,他见我喜爱就说干脆就以画易石。这块石头让我想起了在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许道宁《渔夫图》。于是就用这块石头的两个面画了《小中见大》。它表达的是如何从一块石头演变成山水,乃至宇宙,所谓‘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怎么从一件东西上看出一个宇宙。”
山水长卷《小中见大》的原型——仅有5厘米左右长的一块精致石头
艺术家介绍说,这幅作品和许道宁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画树,而只用山石、云气和水的结构来构造许道宁风格的山水环境。因为如果没有树,画中的时间、空间就会变得更加宽广,描述的会是洪荒时代,或者地球在几百万年之前或之后,或者是宇宙中另一片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的样子。”
展览现场(收藏的陨石与画作《平行宇宙》)
为了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泰祥洲的绘画理念,现场还展示了泰祥洲收藏的陨石,并排列成北斗七星的阵列。策展人在讲述时特别提到,我们一般认为北斗七星是一个平面的排列,事实上在宇宙中是一个立体的阵列,因此现场高低不同的排列方式给予观众启迪。展览题目《宇·宙·观》,“宇”、“宙”、“观”三个字是独立的,分别指时间、空间和观众对宇宙的自我与重新认识。
泰祥洲介绍互动建筑装置《方便法门》
互动建筑装置《方便法门》为模仿宋代佛寺转轮经藏的传统卯榫结构,结合“天圆地方”、中心说等古代宇宙观概念,通融思辨、感官、及形而上的神往。观者可以穿梭其中,如积功德般转绕其外,或在架上线装书中写下感想,建构共享知识的“图书馆”。
观众观看泰祥洲画作
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结束。
泰祥洲介绍作品
观众观看《黄钟大吕》
观众观看《黄钟大吕》
观众观看《黄钟大吕》
被排列成“北斗七星”阵列的陨石
泰祥洲收藏的陨石
泰祥洲收藏的陨石
观众观看泰祥洲画作
观众观看泰祥洲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