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恰逢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中华艺术宫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日前共同举办了一场以“艺术的意义和方向”为主题的研讨会。
一直以来,传统和当代的走向一直是艺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相比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中国当代艺术从兴起至今,虽仅有30多年,但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恰逢同济大学110周年校庆,中华艺术宫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日前共同举办了一场以“艺术的意义和方向”为主题的研讨会。一直以来,传统和当代的走向一直是艺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相比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中国当代艺术从兴起至今,虽仅有30多年,但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是舶来品,它带有西方特性,与时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因为公众接受度的问题,拥护当代艺术者认为其是代表着一种时代进程,而反对者也有认为不排除有西方阴谋论。
那么,艺术何为?艺术的意义和方向又是什么?“澎湃新闻”节选了“艺术的意义和方向”为主题研讨会部分与会者发言。
孙周兴:当代艺术其实是一种抵抗
(孙周兴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授委员会主任)
两年前我们做过一次“未来艺术论坛”,主题是“艺术的方向”。讨论的结论好像是:艺术没有方向了。本年度的学院理事会,承李磊馆长的美意,让我们在中华艺术宫召开,由我来定题目,我居然又立了一个类似的题目:艺术的意义和方向。这表明我依然在困惑中。但今天不同背景的朋友一起来谈谈这个话题,应该是有些意思的。
首先我想说艺术是难以定义的,当代艺术尤其如此。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虽然人是“定义”的动物,总是想追问和说明“某物是什么”,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传统的价值体系被彻底地动摇了,稳定的东西越来越稀罕了,这时候,我们不必去忙着界定什么。所以在此我不想问当代艺术是什么,而是要追问:当代艺术到底想做什么?
我想提出一个关键词:“抵抗”。我想说:当代艺术其实是一种抵抗,放弃抵抗就没有了当代艺术。
“抵抗”一词与德国哲学家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有关。阿多诺有一个说法:艺术只有通过其社会抵抗力才获得生命;艺术贡献给社会的,不是与社会的沟通,而是抵抗。阿多诺认为艺术具有社会性与自主性。艺术之所以是社会性的,是由于它是一种抵抗社会的力量,而艺术之所以有这种力量,是因为它是自主的。简化一下,阿多诺的意思可以表达为:只有通过抵抗,艺术才获得生命。阿多诺给出的论证很简单:现实(事物)是非同一的,是碎片的、矛盾的,所以需要否定。艺术就是一种否定和抵抗的文化样式。
当代艺术的真正开创者博伊斯发挥了这种抵抗精神,在他看来,艺术不只是抵抗,更是一种重塑社会的力量,这就是他所谓的“社会雕塑”。如果艺术无助于社会改造,则我们要它何用?
安瑟姆·基弗进一步把“抵抗”的含义拓展了,在他看来,抵抗无处不在,人生时时处处要抵抗。我们抵抗无意义,抵抗虚无,抵抗诱惑,抵抗强权,抵抗压制,都是抵抗。当我向大海深处游去时出现了一种抵抗,当我转身掉头,也是一种要活下去的生存抵抗。甚至还有对被败坏了的词语意义的抵抗,对自我满足感的抵抗,等等。“抵抗”听起来是消极的,但未必是负面的,甚至反倒可能具有革命性。
所以,抵抗是一种基本的生存姿态。现在它主要被当代艺术承担起来了。我愿意认为,抵抗也是一般人文科学的使命所在,这种使命,我们平常也把它表达为“批判性”。艺术人文科学若失去了自己的批判特性,就毫无存在的价值。
2016年基弗在伦敦白立方展览的作品
而就作为抵抗的当代艺术而言,我想大概有三个发力的方向:
其一、抵抗同一性哲学和启蒙现代性。事物(对象)同一性的确立是一切知识和行动的起点和前提,十分重要,没有这个前提,我们也无法生活。但从彻底反思的角度来说,就不可能有“A是A”这样的同一性。同一性思维的另一个特征是单一概念化表达,即认为我们可以用确定而明晰的概念来描述一个事物。同一性思维是传统主流哲学的特征,也被称为理性主义。在近代欧洲的科学化-工业化进程中,这种同一性思维借着“启蒙”之名得以贯彻。启蒙的核心内容是“理性”和“自由”。启蒙的理想是文明的追求。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连续两次世界大战却一举击碎了欧洲人的启蒙理想,人们终于发现启蒙理性并未带来和平、公正、福祉,反而带来了非理性和非人道。于是开始了启蒙现代性的批判。这时候才出现了抵抗的艺术。所以,艺术的抵抗姿态首先是针对同一性哲学传统的。我们知道瓦格纳和尼采的共同理想是“通过艺术重建神话”;博伊斯呼吁把“神秘主义”融入到我们当下的讨论、行动和创造中去;基弗更是以“我创造神秘”来表达自己的艺术使命。我想,他们不是想装神弄鬼,而是含着我所讲的抵抗启蒙现代性的思想和创作动机。
博伊斯作品
其二、抵抗同一性制度和同质化生活。当代艺术正是对现代民主制度及其后果的一个修正,艺术的意义就在于以创造抵御同质和平庸,因为艺术是一种异质性的力量。
其三、抵抗技术文明对个体自由的抑制。人类文明进程的目的是自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也是人类自由的实现。但特别是在20世纪的人类文明中,技术工业使人类自然力加速下降,作为自然物种的人类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而作为文明目标的人类自由理想也面临破灭。艺术与哲学,一般而言的人文科学,需要对人类整体的处境和未来方向做出思考。基弗特别担忧越来越加速推进的“数码化”,认为“数码化”构成一个“监控系统”,将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人类一直为之奋斗的自由将被这种监控所消除。基弗大概是想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么面临崩溃,要么失去自由,进入所谓“数码集中营”之中。
我讲了三个方向的抵抗,它们其实是一体的。如果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要抵抗“虚无主义”。所以可以说,抵抗虚无,保卫自由,是当代艺术的基本动因。
万书元:中国当代艺术的矛盾性
(万书元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美国建筑理论家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写过一本《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我想,不光建筑历史是一部批判的历史,艺术的历史难道不是一部批判的历史吗?在整个时代发展过程中,后一个时代的建筑都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批判和矫正。艺术领域也有类似之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艺术领域,真正巨大的变化还是从传统艺术到现代主义的转折——现代主义跟传统几乎完全隔绝了。这个变化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认为是技术,至少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技术——虽然我不否认艺术内部的因素——摄影术推动了印象主义的产生,艺术也慢慢从传统的形式蜕变、转型,走向现代主义。此后出现了刻意与传统保持距离的各种名目的流派和主义,这就是我们现在统统称为“当代艺术”的玩意儿。
在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之前,艺术并不是那么复杂。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不是什么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在传统艺术时代,艺术具有确定性,审美判断也具有确定性。但自从有了现代主义,或者说,自从有了当代艺术之后,什么是艺术本身就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
如果说西方人在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之间,基本上较少纠结(相对地说)的话,那么,当下中国远远不是这种情况。首先在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传统形式与当代形式的纠缠,具体表现为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的纠缠,虽然这样说并不全面,但却是事实;另外,在非主流的,或者说,在民间,其实传统艺术形式和当代艺术之间,依然处在一种对抗的,甚至敌意的状态。他们相互看不起:当代艺术家嘲弄传统艺术家居然还在抱残守缺,坚持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主义,以像不像作为评判绘画水平高低的标准;而传统艺术家则讽刺当代艺术家只是在制造垃圾或者是玩垃圾,缺乏基本的艺术素养和技术训练。其实,在具像与抽象、模仿与表现、形式与观念两极之间,画家如何选择,是很个人的,也是很自由的事情。在中国,却成为一个不仅仅只是体现为审美价值上的一种站队,甚至是政治上的站队。这是很令人感到奇怪的(你是搞当代的,很可能被视为一个坏分子或不安定分子)。
我认为,当代艺术自有其独特的地方,独特的价值,传统表现形式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两种形式中都会有垃圾,都会有精彩。我们不能说当代艺术就代表着进步,传统手法(艺术)就代表落后,反之亦然。
无论是当代艺术还是传统型的艺术,我觉得当代中国艺术的主要弊端是有太多的现实性或僵硬的真实性要素,而缺乏丰富瑰伟的想象力。我们有的是肤浅粗糙、生搬硬套、或胡编乱造,毫无内涵,一览无余。
我认为,无论你是当代艺术,还是带有更多传统元素的传统型艺术,都应该清楚艺术是干什么的,它应该干什么。艺术要具有反叛性,反思性,要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引领时代。艺术应该有梦、有想象、有诱惑。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象征形式。相对来说,当代艺术更理解这一点,它在这个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因为此,当代艺术一直把自己导入一种悖谬的境遇之中:一方面似乎在参照或寻找一种神秘的语言或话语,一方面却拼命让自身走向大众,向大众敞开,以期实现艺术上的民主。但是实际效果恰恰走向了反面,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的问题。
李磊:人人都可以是认知层面的艺术家
(李磊系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
“艺术的意义和方向”是一个动态的议题,作为艺术家,我的想法和孙周兴教授接近。但是作为美术馆工作者,我要考虑到普世的可能性。因为审美或者说审美所延伸出的艺术是人类的心灵与精神活动,是与生俱来的感性的一部分。正因为感性的使人类变成生机勃勃、充满魅力。
艺术呈现的是内心的审美追求,但进入现、当代后越来越强调艺术不完全是审美,它承担了一种新的任务和要求——一个批判工具。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作用,在理性主义逐步地实现的过程中,艺术的审美需求是强烈的,且现在依然是。但当我们超越审美基础时,当产生了往回走、往回看的需要,批判的作用就此产生。
杜尚把小便池颠倒命名为《泉》
但就中国社会普遍教育情况而言,现在美术馆的工作之一依旧是审美的普及。我们也通过一系列的公共艺术活动交流审美的感受。从审美的接受到审美的创造,大部分人可能是说两者可以兼顾。博伊斯说“人人是艺术家”,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说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有技术层面的障碍。但从认知层面来说,当然可以“人人是艺术家”。杜尚把小便池颠倒命名为《泉》,没有技术但却被认为是艺术品,这标识了人类认知的新可能。如果还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审美构成,那么就难以衡量当代艺术作品。
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参与艺术,实现自我价值,这个自我实现是人的再发现和自由的新可能。这是艺术很重要的意义和方向。
唐春山:艺术是对定制化的抵抗,是对现实的超越
(唐春山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会理事长)
首先,我想传统艺术曾经也是“当代艺术”。人类自原始社会起就有了艺术,就开始超越当下生活,而创造出意象化的图像。今天的当代艺术,一百年以后也就成了传统艺术。例如,照相机的出现结束了传统绘画的时代。对于忠实于原有形象的艺术形式,此时就注定要被超越。
其次,技术时代,世界产生了定制化或者统一化。在这一过程中,差异性消失,统一化被扩大。人要抵抗和超越这种定制化和同质化,使得对于艺术的需求扩大。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创造物质和生存条件的过程中,差异性的内容会被创造出来,这也是艺术产生的条件。但是,如果人类在创造自己生存条件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发展,人逐渐淡出,我们用设备,用智能来制造,人从创造物质的过程中被抽离出来,制造物质的方式逐渐被统一化、定制化、数字化,标准化。那么人怎么办?人需要去做什么?
第三,艺术是对人的现实,对当下,以及对被定制的一种抵抗和超越。这一点,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当代社会,其实是一样的。我想在未来的社会,超越定制和现实的需求会更大,而只有艺术能担负起这样的使命。
第四,在未来,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会更加的广阔,会更加地被放大。换句话说,我们把一切我们理想的、超越的和抵抗的东西,都放在艺术的这个篮子里,那么艺术不仅仅是审美,而是一种可能性,是一种想象的空间。
例如杜尚,如果说他创造了什么艺术品,不如说杜尚这个人的存在,实际上告诉我们艺术的可能,艺术的存在,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实际上是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也许从艺术品的创造来说,莫奈有很多伟大的作品,而杜尚没有那没多伟大的作品,但从艺术的理念,或者从划时代的这种定义上,我个人认为杜尚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实际上是大于印象派画家莫奈的,这些信息,告知了艺术的未来的方向。
最后,我的结论是,艺术从来没有被准确的定义过,而当下,艺术正在被重新定义中,它也跟中国的未来性相关。
张松:艺术的意义在于个人情怀
(张松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上海国学会理事长)
我想艺术的意义在于个人情怀,不能说时代发展到某个阶段了,传统的艺术落伍了,一定要有当代艺术。我觉得艺术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把它统一成一个方向,每个人都有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艺术的方向是自由的。当然它会面临困局,那么艺术创作是抵抗还是审美?每个人的审美不一样,有人觉得暴力也是一种美。所以艺术是很个人的,就每个人不同的喜好寻求不同的方式。任何人对于艺术的判断和意义都是多面性的,艺术的方向应该是自由的方向。
徐勇明:大众化的艺术
(徐勇明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理事)
艺术是多样性的,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艺术。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渠道发表自己的观点,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粉丝。我们的现实被碎片化了。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艺术会变得更大众,会更接地气,会被更广泛地接受。艺术以一种娱乐方式为大众所接受,艺术变成大众愿意主动获取的东西,这是好事。当然我们可以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和讨论艺术的方向,但同时我们要正视现实,当代艺术就是大众化的艺术。(作者 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