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逐河而居:人类学视野下宋庄艺术家研究》徐弘滨新书发布活动于5月18日在宋庄山海美术馆举行,发布现场同时配以图片文献展览呈现观众。
新书发布活动邀请了策展人、艺术家张建俊,宋庄艺术促进会秘书长曹维,艺术家、天津美院教师陈红汗,山海美术馆馆长李清等嘉宾,还有到场的宋庄艺术家。新书发布会由宋庄艺术家吴幼明主持。
关于书名——《逐河而居》
2013年1月,宋庄艺术促进会主办了“表现一代·北寺岁月”艺术展,展出了生活、创作在北寺村艺术群体现场的文献展览。同年,生活、创作在白庙十几年的艺术家徐弘滨想在宋庄小堡做一个关于白庙艺术家的一个调查展,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调查策划。因种种原因,最后展览移到由白庙村民张洁兵开的洁兵空间展出。徐弘滨说:“我只是找了一个适合以及很小的一个点切入”,最早的想法是从白庙开始,然后扩展到潮白河畔的艺术村落,沿潮白河畔如北刘村、小杨各庄等艺术村落,用社会人类学的方法进行了勾画,以每个艺术家个案为切入点。
《逐河而居》是沿着潮白河畔的这些艺术家。相比潮白河畔艺术群体,宋庄小堡艺术家的群体特别庞大,切入点和挑选艺术家的标准不太好把握,因此当时想法就从一个很小的点,然后扩展小堡村、宋庄村艺术家,延着这个思路,让潮白河畔艺术家以及之外的艺术家更多的交集在里面。
人类学的理念介入宋庄
关于《逐河而居》一书的构思形成到最后出版,更来源于由徐弘滨、陈晓峰、张建俊发起的艺术白庙计划,艺术介入乡村这个活动,那时徐弘滨便有了这个想法。《逐河而居》涉及到艺术家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围绕潮白河发生的艺术现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以人类学的理念介入宋庄现象,书的作者徐弘滨生活在白庙十几年,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体会和认识到白庙与小堡村、宋庄村等村庄的差异性在哪。”张建俊说到。
山海美术馆馆长李清在谈到《逐河而居》一书和配套的图片文献展时候说到:“宋庄展览很多,但是文字方面的少了一些,书以及图片文献能给刚来宋庄和刚认识宋庄的人更深入解宋庄的发展,宋庄属于与原生自发的一个状态,徐弘滨老师在这种状态下介绍了宋庄形成,发展,以及伦理关系等。”
在谈到《逐河而居》一书时,宋庄艺术促进会秘书长曹维说到:“徐弘滨除了艺术家身份之外,他在北大学了几年社会学,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徐弘滨在用一个结构健全、常识性的社会化学理论的方式来看待艺术家这个群体,这种视野在整个宋庄是稀有的。徐弘滨从宋庄这个群体跳了出来,在人类学视野下研究宋庄,发现哪儿是对的哪儿有事错的,以及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
新书提纲
书名:逐河而居——人类学视野下宋庄艺术家研究
目录
前言
一、绪论
1。问题的缘起
(1)当代艺术的历程
(2)关于宋庄
2。艺术人类学
(1)艺术人类学视角
(2)人类学理论思考
(3)“文化生态”
3。艺术家身份认同与群落关系
(1)身份困境
(2)文化认同
(3)社群、群落的艺术家生态属性
(4)群体关系与个体差异
(5)研究样本取样的解释
二、从圆明园到宋庄——一段中国当代艺术史
1。圆明园画家村与当代艺术
2。当代艺术
(1)什么是当代艺术
(2)当代艺术理论的趋向
3。宋庄概念——宋庄文化现象与形成脉络概况
4。宋庄的艺术活动
(1)宋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
(2)宋庄艺术节
(3)被禁止的艺术活动
(4)宋庄独立策展人
(5)宋庄美术馆与艺术园区的建立
(6)艺术家所处的文化地位
三、逐河而居——宋庄艺术家个案
1。聚居在宋庄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1)早期艺术家成员
2。艺术家融入机制和交往模式
(1)圈子
(2)礼物
(3)过渡空间:公共领域的活动
(4)艺术家在人际交往中所处的地位
3。艺术家的工作室
4。媒体关注的艺术家的生活
5。参与者——旅居在宋庄的外籍艺术家与海归艺术家
四、宋庄艺术家村公共化的变迁
1。乡村公共活动在社会中的地位
2。村民与艺术家的信仰与乡村现实
3。宋庄房讼
4。文化重构:现代生活与乡村的碰撞
5。艺术对乡村的影响
6。在路上——从宋庄出发
五、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试验:“白庙计划”——艺术乡村实践
六、结论
附录:“白庙计划”现场实录
致 谢
作者简介
徐弘滨,艺术家、从事油画、装置艺术创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当代公共艺术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