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编舞》
天津美术网讯 在美术馆入口处左侧的扶梯上,数百颗鹅卵石看似随机的摆放堆叠,仿若干枯的古老河床。只有一条狭长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顶端。右边的扶梯则依然在工作,其上也没有任何阻碍物。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的《编舞》(Choreography),他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在2017年9月2日11月12日期间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由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孙啟栋策展。
《编舞》局部
在展览的最开始就给了观众选择的权利,你是选择用自己的双脚跨越重重阻碍,在崎岖小路上丈量每一点提升的高度;还是选择搭乘机械时代的发明代替自己的身体,在光明大道上毫不费力的直通而上?
本次展览通过艺术家的6件大型作品,通过运用声音、雕塑、影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对于“人类如何与人工的自然共存”与“构建一个生态,想象人类之后的世界”两个议题的讨论,包含了对人工、自然、工业化、共生的反思。
策展人孙啟栋,艺术家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
《雾》
《雾》(Brume)
刚刚气喘吁吁又小心翼翼的爬上了四楼,还总心惊胆战怕踩到停止电梯上的鹅卵石一不小心从高处跌落,就有安保人员贴心的为你打开下一个展厅的玻璃门。上一秒我还在想这家美术馆服务真到位,漫不经心的说着谢谢,下一秒视线就被蔓延开来的迷雾所吞噬。第一反应是艺术家这是从北京运来了满屋子的雾霾吗?
《雾》中的影像片断
《雾》
在目测能见度5米左右的可见范围内,似乎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身边的观众向前方走去,一会儿便渐渐隐没在雾气里,前路一片未知,只有一点点摸索着前进,走到附近才看到曲曲折折的回廊。有时隐时现的嗡嗡声吸引着人向前走去,有时能看到投影出的图像片断,上面是其它展厅观众看展的实时影像,如同海市蜃楼。
还有一些线条片段闪现,如同鬼魅,仔细看了许久才发现原来是观众通过这一通道时的轮廓线。巨大的工业噪音出现在美术馆展厅中,使整个空间似乎有些超现实。当看到那些制造雾气的装置时,我才确信这些并不是雾霾,但鼻腔依然发干不舒服。展厅里的观众,和影像里展厅里的观众在迷雾里虚虚实实,让人无法轻易分辨。曲曲折折的走廊仿若没有尽头,在雾气弥漫里的那些影像片断仿佛让人身处梦境之中。
制造雾气的机器
《雾》
《雾》
《示踪器》(Scanners)
终于,在穿过塑料门帘后,雾气被阻隔在了另一边,摆脱了云雾中幻影的纠缠,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之感。在进入这一展厅之后,一下子明白了之前听到的巨大噪音正是来源于气流声。这个名为《示踪器》的作品中,氦气球上捆绑着无线麦克风和针孔摄像机,气象气球借由电扇的风力,在纯白空间内漂浮游移。
塑料门帘阻断雾气
观众观看作品
《示踪器》
风赋予了作为工业产品的气球以生命,在电扇的吹动下来回飘动,一不留神就出现在了你的身旁,一回头就能看到,像是调皮的孩童,有时候会降的很低,有时候会升到天花板上,但好似永远不会落地,也无法摆脱房间空间的束缚而飞上天际,像是和观众嬉戏。麦克风所记录的环境声音由现场的音箱实时播放,位置和气流的变化产生的不易察觉的随机声音定义了空间本身。
隔开房间的是锁链的链子,重工业感十足,声音清脆
《此地入耳》
《此地入耳》
《此地入耳》(From here to ear)
在告别了仿佛有生命的气球后,观众会和一群憨态可掬的小萌物不期而遇。在布置成沙漠,有零星植物分布的屋子里,摆放着铜锣和电吉他。有一群或是白色、或是灰色、或是褐色的斑胸草雀将在展览期间栖居在这里。这168只鸟儿成为了作品《此地入耳》中的主角。
《此地入耳》
《此地入耳》
城市里能看到的成群结队的鸟儿,除了广场上的鸽子,就是迁徙时遥远天空里的大雁了。偶尔有一些鸟儿,也是匆匆飞过或是在高高的枝头,能够近距离一次看个够的怕是要到动物园。而在这一展厅里,却可以和这些斑胸草雀和谐共处。它们或是或是一排排挤在吉他弦上,或是一群群在铜锣上觅食,或是干脆的快速飞过,每一只都只有一点点大,圆嘟嘟的像是一颗颗饱满的小珍珠,浑圆的小肚子、红色的嘴、有的还有橘色的小团腮红,让人心生喜悦。
《此地入耳》
《此地入耳》
小鸟的鸣叫声,鸟儿随意的飞翔停靠引发的乐器声,仿佛让观者置身于一场电音LIVE-SHOW。生态系统和演奏现场二者在这里混淆,这些在声音和空间之间不经意的精妙配合,为观众绘制了一个细腻的,稍纵即逝的,超然于世的梦,同时也冷酷地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艺术家对于后人类世界的想象。
《丛》
《丛》(Plex)
离开鸟儿的栖息地,影像作品《丛》中白色的圆点在蓝色的画布上缓慢移动,像是四维抽象画。这是下一件作品《趋势》的实时监控录像经过处理后的图像,白色瓷碗以一种更加抽象的姿态缓慢的移动,在这虚拟的静谧空间仿佛听到了风铃碰撞的乐曲。
《趋势》
《趋势》
《趋势》(Clinamen)
沿着艺术家和策展人一同设计好的既定路线,下到展厅一层就是展览的最后一件作品,艺术家为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度身定制的新版作品《趋势》。在展厅中央蔚蓝色的圆形水池中,210只大大小小的白色瓷碗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恒温池水的循环更迭,瓷碗也在其中兀自旋转,彷佛是永动的钟表组件——这也是“风铃乐曲”的来源。
《趋势》
《趋势》
不同的碗相遇,碰撞,分离,声音在整个核心筒大厅和参观者的耳边回响。瓷碗的移动轨迹和分布随着水流而不同,经过不同的碰撞受力,运动是不可预知的,没有规律,大体是逆时针运动。如同一幅蓝色画布上有白色点的抽象画,倒映着周围观众,清脆的风铃声在展览空间内回荡,交织成流动与静止共存、人工与自然交汇的生态系统。
本次展览的主题SONSARA(生声不息)是由“Son”和“Samsara”组合而成的概念。Son是法语“声音”的意思,即可以通过耳朵感知到的听觉。Samsara是“依业轮回”,表示生命流转循环的意思。词义包含了人类生前的过去以及死后的永生,每一现实生命,都是秉承过去生命继续而来。故此SONSARA正是中文题目所试图表达的,生命不息,声响不止,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展览现场螺旋形场地的暗喻。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和策展人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鹅卵石、雾、黄沙、野草、水流、飞翔的鸟儿……而电吉他、电贝司、扩音器、气球、瓷器,这些见证人类曾经存在于地球的痕迹物品则散落其间,以“未来化石”的面貌出现在这个“人类纪”之后的生态系统之中。
艺术家希望检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点、场景或物体的音乐潜力,使观众的意识陷入那些不停地、偶然发生的运动和声音的无穷魅力之中。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在此承载着无限潜力,不断地偶然发声。
塞莱斯特的创作并不局限在对声音的调用,在他的作品里,视觉、触觉常常与听觉互相交织。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最能让人直观地体验无形、感知抽象的媒介。但塞莱斯特注重的并不是使观众简单地“聆听”,而是使观众通过装置中的体验把注意力专注在此时此地。
正如塞莱斯特所说:“现场音乐产生于我们在场的空间和时间,又增强了我们对在场的感受。”他一直追求的也是如此:将不同维度的感官效果如和弦般叠加,使观众更真切地感受此刻的在场。
艺术家在视觉艺术中呈现出自己的音乐,让音乐从自然环境中涌现出来,让观众浸入到艺术家的世界中。他说道:“希望大家漫步在其中,在声音与视觉艺术之间找到一种自然与人工的平衡点。”(作者 孟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