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今天,你‘德国8’了吗?”2017年的初秋,我们习惯这样打招呼。
7个场馆,8场活动,“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于北京掀起全城热展。继2015年在德国举办“中国8: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之后,本次回礼系列展不仅成为20世纪战后德国艺术丰硕的成果展,更是中德建交45周年重要的文化艺术交流项目。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首展部分嘉宾合影
“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Walter Smerling)担任总策划。2017年9月15日,作为系列展的首站,“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亮相白盒子艺术馆,精选展示了德国年轻一代中极具代表性的六位当代艺术家:阿丽佳·柯维德(Alicja Kwade)、大卫·施奈尔(David Schnell)、迈克尔·塞尔斯托夫(Michael Sailstorfer)、马蒂亚斯·维斯切尔(Matthias Weischer)、朱莉德·福格特(Jorinde Voigt)和赛巴斯蒂安·里默(Sebastian Riemer)。他们的作品涵盖绘画、摄影、装置等不同媒介与形式,突显了全球性视野和对当代艺术的再拓展精神,结合德国当代艺术对历史与现实进行批判与反思。
本次展览的中方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于开幕式上致辞
作为本次展览的中方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并解读了“展览群”这一创新的策展模式。“无论是战后德国或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都呈现出丰富而多元的艺术景观。因此,单一的某个展览已经不能够全面反映这样的艺术发展现象和整体风貌,所以在艺术展览机制上也应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样一场群体展即应运而生。一方面,这一系列项目在国际交流的展览机制上实现了一次创举, 通过展览群的方式向公众介绍国际艺术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气象。另一方面,七个展览的内容构架从纵向和横向两种维度铺陈叙事,便于公众在同一时期内通过不同视角看待德国艺术的发展——纵向,即通过时间节点体现了二战后德国艺术从现代走向当代的发展;横向,是通过七个展览和一个论坛,从不同媒介、类型以及艺术家不同代际的创作特征来呈现,构成了一个既有纵向的时间线索,又有横向的视觉图景的展示,从而有助于观众更系统地了解德国艺术的总体发展趋势。这种展览的机制、模式和总体呈现都是史无前例的。而今天,以德国当代青年一代群展为开端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开幕现场发言
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先生致辞
据悉,本次白盒子艺术馆精选的六位年轻艺术家是德国当代艺术界最活跃的主人公,其地位得到了德国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认可。他们的作品为讨论当前德国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及艺术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开幕式上,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将展览称为“一次遥远但并不陌生的时空对话”。他表示,通过此次“德国8”艺术展,“我们不仅对德国当代艺术所表现出的社会性艺术观念变革、视觉语言的探索,以及对待历史与现实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有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认识,同时我们还应以此为契机,扩大对德国现代文化的理解,包括现代设计。就如同包豪斯中的理性精神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和意义一样,恰好白盒子艺术馆与其所在的798艺术区也保留着众多原东德援建的包豪斯风格工厂空间,这对于参展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来讲,是一次跨越时空却弥足亲切的对话。”
展览现场
开幕式现场的国内外嘉宾及观众
现实、时间和人的感知是“未来一代——德国当代青年艺术”展中6位参展艺术家的共同关注,他们处理这些主题的不同方法,则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艺术家对自我身份的个性化认同。他们的作品集于一处,既是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的肯定,同时又提供了以诗意和冥思来面对当今时代的挑战的方式。
德国艺术家作品
展厅现场
开幕现场
参展艺术家阿丽佳·柯维德的三件运用玻璃,木材,大理石,黄铜等日常材料创作的装置,呈现出极富寓意的状态和极简主义的气质;迈克尔•塞尔斯托夫的三件装置雕塑,将汽车材料等工业现成品在脱离原有的空间和功能后陌生化的使用和转换,产生出新的关系与观念;朱莉德·福格特的纸上综合材料绘画,将现实中可感知的空间,时间,速度等重构为具有音乐与诗意的形式;大卫•施奈尔的布面绘画,是自然与社会风景、抽象与具象、人工与数码、时间与空间的混合体;马蒂亚斯·维斯切尔的布面绘画,具有典型的新莱比锡绘画的风格,用结实厚重油画材料和绘画语言塑造具象空间,描绘日常生活的内容与主题;赛巴斯蒂安•里默的摄影作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主题,创造的新图像模糊了摄影与当代绘画的边界,为人们提供认识这些图像新的视角和模式。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二楼展示的两位德国艺术家作品
作为新生代德国当代艺术家,观众不难看到他们对德国深厚的历史与艺术资源的运用,也同样可以感受到在新的信息化无边界时代,艺术家所具备的全球性视野和对当代艺术的再拓展精神。这对于当下的中国艺术界,尤其是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家来讲,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契机。
参展艺术家赛巴斯蒂安•里默接受采访
赛巴斯蒂安•里默的摄影作品
来自杜塞尔多夫的参展艺术家赛巴斯蒂安•里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希望打破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固有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很多艺术大师已经创作出了杰出的作品,成为了标杆。因而我会思考,我们年轻一代还将如何创作。摄影之于人们,更多的是‘再现’瞬间的发生,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定格,那么摄影过程本身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在数字时代,底片已经逐渐消失,但我希望在底片的基础上加工创新,形成新的摄影呈现语言。我将它们锐化,反转及改变颜色,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感和肌理效果,它乍一看上去像一幅绘画作品,但究其本身又是百分之百的摄影作品。我喜欢制造这种错觉,就像和观众游戏一样,以此来创作一种新的‘现实’,让每个观众都好奇的走近作品仔细端详,这种视觉上的模棱两可本身也是一种真实。”
展览现场
驻足作品前仔细端详的观众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左)、白盒子艺术馆馆长孙永增(中)与德国波恩艺术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现场交流
的确,本次展览呈现的艺术作品展现了新一代艺术家独享的年轻观念与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战胜当今世界诸多挑战的魄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交流契机,也为国内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照,提高了两国家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深度互动,亦显示了当代艺术作为普世性的视觉语言所具备的跨文化和跨地域沟通的超越性,开创了一种国与国之间文化乃至社会交流的新模式与新格局。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大众集团公关部文化管理负责人冯女士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接受媒体专访
孙永增馆长接受媒体采访
展览现场
俯瞰展厅一隅
开幕式现场
参展作品
自左至右:艺术家大卫•施奈尔、迈克尔•塞尔斯托夫、赛巴斯蒂安•里默与孙永增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