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10月15日,“静观”景育民作品展在798艺术区悦·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孙振华担任学术主持,冀少峰担任策展人,王飞跃、殷小烽任展览总监,武沛、景晓萌任策展助理。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霍波洋,著名雕塑家展望、陈文令、焦兴涛等重要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景育民近年来创作的15件雕塑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个体对写意雕塑的全新理解与实践。景育民从2012年开始,尝试以当代艺术的方式切入东方传统文化语境,以寻求本土化、个人化的雕塑语言构成,先后创作了《达摩﹒面壁》、《无形之境》、《静观》、《镜像屏风》、《横象﹒竖象》、《空象》等一系列反映东方哲思的雕塑作品。在他看来,雕塑在东西方文化系统中的本源性差异,在于对“空间”的理解:西方的空间是物理性的,是实体存在的概念与方式;东方的空间则偏重于观念性,是由现实存在延伸的虚拟形态,即“意”的概念。他的写意雕塑,就是从写意叙事性的技法表现到观念性的意象呈现中,从材料、语境、表现方式到空间意象拓展的裂变,同时将中国的意象观念同西方的极简主义抽象思维相互融合,实验“写意”的形态到“意象”空间营造新的可能。
此次展出的“静观”系列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体心理状态的真实表征,也是基于现实的深层文化关怀的体现。学术主持孙振华先生在评价这一系列作品时这样谈到:景育民的这组雕塑之所以具有颠覆性,是对雕塑存在方式的自我解构,它客观上在质疑雕塑的“本体”,通过营造雕塑的“虚实”和“有无”,来对雕塑的“主体”和“实体”提问,对雕塑的真实性和主客体关系提问。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说世间上一切事物都是依靠因缘和合而成,它自身是没有本性的。“静观”这组作品何尝不是如此?什么是它的实体?它并没有不变的形和相,一切都依因缘而生,彼此相互依存,所以,它并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和自我规定性。只是因人、因时、因地、因缘而变幻无穷。你看它时,它才是它;你不看它时,不知道它是什么。景育民的这种创作方法论接近佛教所说的“有相”,“万法为识”,所谓形象只存在于认识之中,它并无自性,它的存在只是因缘而起。
展览名为“静观”,并以东方意象的“空间”理念为切入点,将“非典型”的东方式意象形态植入悦﹒美术馆极简风格的展览空间,构建出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相结合的多重空间形态,使观者置身其中体验观念延伸与尺度张力。正如策展人冀少峰谈到的:这些作品与作品间,作品与场域间,作品与观众间,形成为彼此“看”与“被看”的一种变幻流动的镜像游戏,空无一人的场域与众声喧哗的场景,使得景育民营构的视觉场景不断地变幻、增长、减少、再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一个未尽的奇妙的空间不断油然而生,扑面而来,甚至一个不存在雕塑中的未来空间亦带给阅读者无尽的想象,阅读者的视线巧妙地被景育民隐藏于镜像边缘,但却又给阅读者有意编织出一个观看的悬念,大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展览现场,青年舞蹈家唐果、艺术家张勋,以行为艺术表演的方式与作品形成对话,使观众获得了特殊的现场体验。
展览当天,还举办了“静观”景育民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孙振华主持,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著名雕塑家景育民,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殷小烽,《中国雕塑》杂志主编唐尧,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顾丞峰,四川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湖北美术馆艺术顾问、著名雕塑家傅中望,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霍波洋,《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雅昌网主编谢慕,著名理论家郭雅希,著名策展人杨维民,著名批评家高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秦璞,著名雕塑家余积勇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各位学者、艺术家各抒己见,对景育民先生近年来的艺术实践与成果进行了深入剖析与学术点评。
本次展览作为景育民近年来的一次重量级个展,也将给中国当代雕塑界带来新的思考与话题。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2日。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