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979年1月底2月初“十二人画展”上海黄浦区少年宫展览现场,左墙为陈巨源作品,右墙为陈巨洪作品。
天津美术网讯 翻开一部上海当代美术史,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1月19日起亮相上海明圆美术馆,本次展览是一次上海当代艺术早期重要前卫展览和艺术群体的完整呈现,讲述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海上叙事”,一批数十年未面世的早期原作将首次集中展出。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前卫主义新潮(1985—1992)”和“走向当代艺术(1993—2010)”。每个单元独立成展,依次呈献,旨在系统梳理上海自1979年以后近三十年来当代艺术史发展脉络。第一单元展览“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以民国现代主义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地下抽象”为前序,以“十二人画展”、“连环画《枫》”、“1980年前后的抽象群体:上戏、工艺美校、草草社”、“谷文达:水墨的现代主义”这四条线索为主体,呈现上海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一时期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策展人朱其介绍,1979年1月27日,陈巨源、沈天万、钱培琛、徐思基、罗步臻、王健尔、黄阿忠、孔柏基等12位画家,自发倡议在黄浦区少年宫举办“十二人画展”。因展览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等当时耳目一新的艺术风格,观众踊跃如潮。“十二人画展”是文革后第一个民间性质的现代艺术展,比同年10月在北京发生的“星星美展”早8个月,在整体的艺术水准上,“十二人画展”也要高于“星星美展”。在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到12位画家在“十二人画展”时期的作品,他们中有些人现在的作品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朱其认为,“十二人画展”的艺术成就,在于将源自1920年代刘海粟等城市印象派的色彩推进到了一个成熟阶段。
刘宇廉、陈宜明、李斌知青三人组创作的连环画《枫》改编自郑义的原著小说《枫》,刊登在1979年8月号的《连环画报》杂志上,拉开了“伤痕美术”的序幕,比四川美院的“伤痕美术”群体更早的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枫》不仅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杂志一度脱销。在此次展览中,除了通过展板回顾《枫》的部分画面外,还有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同名电影及油画版的《枫》展示,向观众钩沉这一段美术史记忆。
1980年前后上海的抽象艺术,主要以三大群体为代表:上海戏剧学院、工艺美校、草草社。上戏抽象群体,主要包括李山、张健君、陈箴、查国钧、高进、戴恒扬、周长江等人。上戏抽象群体的标志性展览,为1983年9月初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参加者是李山、张健君、查国钧、戴恒扬、俞晓夫、冷宏、高进、王邦雄、周加华、方昉等人,后称“复旦十人展”。此展当年受到美协官方点名批判,仅展示一天半即告中止。
工艺美校群体,主要包括余友涵、丁乙、秦一峰、冯良鸿、汪谷清等人。余友涵在上海工艺美校任教师,其余群体成员是余友涵的学生。工艺美校的标志性展览为1985年3月18日至27日在复旦大学学生俱乐部的“现代绘画——六人联展”,参展者为余友涵、丁乙、冯良鸿、秦一峰、汪谷清、艾得无。
草草社由仇德树创办于1980年,其标志性展览是1980年2月在卢湾区文化馆举办的“八十年代画展”,参展艺术家包括仇德树、陈巨源、郭润林、姜德溥、陈家泠、戴敦邦、袁颂珉、曾密、徐英槐、潘飞仑、朱垠嶙等。草草社是一个松散的民间艺术团体,存在了一年即告解体,其影响力也远不如前两者。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谷文达的水墨的现代主义。谷文达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作为海派20世纪后期的代表陆俨少的学生,谷文达将水墨艺术带入一种彻底的现代主义实验,并引发了1980年代初中国画体系内部的叛逆潮流。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广东、两湖、江苏、东北等一些省份,在过去十年中都对本地区的当代30年艺术做了系统梳理,但上海至今未做过类似的地方当代艺术史的梳理,以至于在上海过去30年发生的一些重要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展览和艺术事件,在诸多国内当代艺术的出版著述中被遗漏。此次文献展不仅有助于抢救正在遗失的艺术史料和流失的艺术原作,对构建上海当代艺术的史学研究和艺术史评述,也具有重要价值。
三个单元展览将持续至明年4月。第一单元“重启现代主义”展期为2017年11月20日—2018年1月10日。第二、第三单元的展览将分别于2018年1月和3月推出。(作者 钟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