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12月16日,《城网》康文峰北京个展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共同艺术中心举办,并将于12月23日下午4点举行开幕仪式。作为年代美术馆的执行馆长,艺术家康文峰的艺术创作基于他的成长轨迹,多年多领域地学习、工作、生活,为他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艺术土壤,新浪当代艺术频道对他进行独家专访。
新浪当代:据我了解,你对传统艺术有一定的偏好,而你的作品表达和呈现形式却很当代,那么你如何看待传统艺术对你的影响以及对于作品的渗透?
康文峰:有人把传统和当代对立起来,在我这里是自然的共生与延伸。我从小就是喜欢传统中国书画,在老家浓厚的书画氛围中,自小就跟在一些老先生身后转,所以从根上,就决定了我的选择。
我理解的当代,不是简单模仿、挪用、勾兑的欧美当代,我更看重的是当代精神中关于人的问题,如何尊重生命个体的价值意义,回归个体,如何在艺术中重塑自我,成为一个有态度立场的人。
应该说,传统和当代都滋养、开阔了我的认识,我用自己根上熟悉的方法探寻表达我自己当下的生活体验,这就是重塑自我的过程,这个自我,不应该是小我的情绪宣泄,更应该是个体经验社会化的标本式呈现。
我经常也会写写画画些传统书画,但我一直认为那不是“创作”,而是一种自然的笔性文脉纽带,意与古会,不生疏、不割裂,在动作体验与颐养性情中,不断萌发新的可能。
为了传统而传统的戏墨,为了当代而当代的模仿,我认为都是套路程式,我所庆幸的是我有传统的根,有当代的枝叶,风吹日晒的现实体验,成了我最好的成长沃土。传统根脉上营养取之不尽,不仅仅是语言笔墨格调,更重要的是传统博大的精神指引。
你所说的“个体经验社会化”是指什么?
社会是由个体构成,个体也是社会组成部分,都说当代艺术应该关注社会,不一定全要从自己并不熟悉、难以驾驭的社会宏观层面去介入,回归真实的自我个体,也是一种方法,个体可以成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的自然切片和小标本,不同在于,如何超越“小我”,如何能引起人本的共鸣,能进入个体经验社会化标本的“大我”思考中去。
新浪当代:你在创作时是观念先行,还是跟着感觉不断深化直到作品完成时再确定主题?
康文峰:这个经常是互相影响的,有时候是因为读书、看画、想事后,有些小灵感、小想法就去做,做作品形成的过程中,作品它会自然带你走进新的发现、新的惊喜;有的时候,就是什么都没有想,就是想去做,做的过程会不断生发出一些想不到的新可能,然后就会追着这个新可能,一直到感觉差不多为止。
每个人都是唯一的、平等的,生活的状态也不可能是固化的,我很少为了画画而画画,很少单一重复一个系列,很多创作都是走到哪就画到哪,需要在“有感觉、有想法”的状态支撑下才能完成。书本的、技法的知识会带给我一些对照与想法,但很快,我会回到我的体验认识中,不断寻找发现我自己擅长的唯一体验上去,我想,这有可能是我乐此不疲,而非“干活”一样的艺术状态吧。
新浪当代:你创作的作品形式不限于架上绘画,那么对于各种材质的选择是如何思考的?
康文峰:目前主要还是架上绘画多些,偶尔会做些现成品绘画,有些装置想法,需要空间条件,经常装在心里,还没有诞生,就在脑子里被否定、被创作了。我对绘画以外的创作方式都会关注,不会刻意去做的像“当代”,艺术共通的地方,就是要有价值内容,而非虚张声势的形式,无论你是绘画还是装置、新媒体,如果是假大空吓唬观众“看不懂”,还不如画画“梅兰竹菊”。
我选择各种材料,绝对不会以“综合材料”的角度去选择,这是个误区,我需要打破各种限定,关注内容,我需要发现材料的特殊性,寻找新的自由表达,或者在一些用过的现成物品中,发现它所具备和作品内容相统一的物证信息,然后激活它。
新浪当代:吴冠中先生提过“笔墨等于零”这一说法,意思即核心内容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那么对于当代绘画而言,对于当下而言,笔墨又有何价值?
康文峰:我上个月去了趟东京,看了塞尚、梵高、莫奈、罗丹、鲁奥、康定斯基、米芾、石恪、李唐等大师不少原作,都被他们的原作活生生的笔触或者是笔墨所震撼。绘画艺术语言的生命就在于此,西方人没有书法意识,但他们的现代绘画大师们发现了笔触感这一生命状态力量;我们的古代大师没有现代笔触感的自我表现,但书法审美的意象书写,留下了他们超凡脱俗的品格与生迹。
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还不成熟,但在这样尝试、这样去做,我在想,传统笔墨和当代绘画笔触有何关系?人的绘画,总离不开心,笔墨也好、笔触也好,都是心的外化留痕,心使手成迹,最终也变成了物,这个物,是实物,也是心物,或有形象,或没有形象,但被创造出来就会存在着,就看这个笔墨或笔触是为艺术家表达服务,还是“等物齐观”的本身呈现。而我们自古有“笔墨书写”这个传统根脉沃土,我们应该不断对照挖掘自己这个独有的优势,用开阔的新视野,活化转换成当代语言,在当下模仿的欧美式当代艺术样式中,在食古不化的传统笔墨自嗨中,让中国的当代绘画,以更丰富、更有生命力的新面目,来表达未来新思考。
新浪当代:此次展览的主题是“城网”,为什么会想到这样一个主题?是否与你当下生活的环境所产生的触动有关?
康文峰:一开始就是生活在北京,每次出门堵车的着急体验,可能对线条的敏感,无意中感觉堵车的这条红线,和我自己的思绪神经有关联,于是我便顺手拿起熟悉的毛笔,像以前画山水一样,在宣纸上层层勾画点染积墨起来,画着画着,画面自身会带你走向你自己也想象不到的地方,从北京堵车体验开始到城市生活、政治经济、欲望浮华、理想奋斗等等,关于这个城市有形、无形的大网情感、思考交织在一起。这些城网或五环系列作品大部分是2016年创作的,这个展览也是早在11月就确定了,到现在展览,也有点和大家同感的“北京”意义,这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巧合也是必然,在展览信息发出来后,就有朋友和我相互讨论,不仅仅是北京这个城市,到处都有一张无形的网,城市的、社会的等等,最终是人性之网,这为我以后不断深入提供了一种可能。
新浪当代:“城网”所延伸出来的便是“人网”,人际网络、人性之网,那么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如今的城市网络与人性之网有怎样的关联?
康文峰:这是个深刻的问题,还是让我再想想,目前还是把重点放在我自己的艺术语言提升上,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都深有体会,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就留给每个人自我回答吧,总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网,各种无形的、有形的网。
新浪当代:你认为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艺术创作?
康文峰:自由和唯一。
自由激活了每个人的创造力,每个唯一的人,唯一的创造力,所以才会相互平等交流,相互平等对话。我们不要被过去或知名的艺术大师、大咖们创造的唯一艺术风格所惊讶、所覆盖,我们都是不同时空纬度的人,每个人都是唯一的,要找到自己的法门,找到自己的唯一,唯一的经历、图像、媒介、阅读、文化、思考、方法……
创作不要盲目跟风,艺术最终是灵魂审美,不仅是视觉审美,虽然商业艺术流行,但灵魂最终还是会落在沉静的深处。
“城网”康文峰北京个展
策 展 人:夏可君
展览总监:鲍禹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6日——2018年1月5日
开幕时间:2017年12月23日周六16:00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草场地甲8号醉库文创园A-2 共同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