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在当代艺术中各种各样的展览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有一股走向“传统”的潮流,当然这里的“传统”与我们通常理解的“传统”又稍微有所区别,那就是一些展览“往回看”,比如手稿展、写生展的举办,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的认识在程度上和深度上有变化,对传统研究变得越来越学科化,这点主要反映在雕塑领域,人们常说“温故而知新”,那么这股回流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手稿展:研究是最终目的
总结这一年的当代艺术,手稿展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对于艺术家手稿的深度研究也正在成为当代艺术个案研究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庞茂琨 《苹果熟了》手稿 纸上铅笔 1983
庞茂琨 《巧合》系列手稿 纸上墨水 2010
2017年3月10日,“手绘之谜:庞茂琨手稿研究展”(重庆巡展)在重庆王琦美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庞茂琨2016年7月武汉合美术馆展览的延续,由批评家殷双喜策划,展出了艺术家从1983年到2016年的将近200件作品,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庞茂琨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手稿。
方力钧 姬庆群像,28.9×22.2 1979.5.23
方力钧展览现场手稿作品
2017年10月27日,“一个人的艺术史——方力钧”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盛大开幕,这也是2016年4月份“另类生存:方力钧手稿研究展”的个案研究的更进一步延续。两次展览均由鲁虹策划,此次展览作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重要项目,展览以18个章节的方式全面的呈现方力钧艺术生涯中的变化历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的大量手稿作品成为研究方力钧艺术生涯的重要线索。
2017年11月25日,由批评家鲁虹担任策展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在北京艺·凯旋画廊开幕,展览呈现了方力钧、傅中望、马六明、宋冬、隋建国、王广义、徐冰、尹秀珍、周春芽、张晓刚等十位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珍贵的手稿作品,为进一步了解、研究这些艺术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展览将“手稿”这种创作媒介重新提出来,并尝试去探索它在美术史上的全新的价值。
“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 傅中望手稿
“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 隋建国手稿
紧接着,2017年12月16日,由冀少峰策展的“李路明:出版·时间&方力钧手稿2012-2017双个展”在美仑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李路明30多年的出版历程文献及新作近20件,以及方力钧2012-2017年的手稿40余件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 张晓刚手稿
半个月之后,2017年12月29日,“正在发生——罗中立手稿展(1963-2017)”在罗中立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从手稿作品嵌入研究,分“前期艺术状态”、“连环画作品录”、“《父亲》创作前后”、“乡野故事举例”、“重读的美术史”、“从平面到立体”、“环境正在树人”、“国际行旅图记”及“随处手记图存”九大版块,包括从1963年至2017年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54年。尤其是罗中立从1963年至今的400余件珍贵手稿作品,勾勒出罗中立半个世纪的艺术轨迹,呈现了他艺术创作的具体情景和背后的故事,罗中立代表作《父亲》创作手稿及素材也在其中,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次呈现。
在接下来的2018年1月16日,“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华南中心”将落户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伴随而来的还有《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邀请展(第一回)》也将在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开幕,此次展览同样由著名批评家、策展人鲁虹策划,将展出方力钧、王广义、方少华、邓箭今、张晓刚、苏新平、杨国辛、范勃、岳敏君等艺术家的作品。
父亲最终的定稿草图
“我也注意到现在手稿展是会越来越火了,从研究层面讲,这是当代艺术开始深化的现象。”批评家孙振华谈到对手稿展的看法时讲到,早在2015年,他就在合美术馆策划了“构物思迹”傅中望手稿研究展,也是在那个展览之后,像方力均、张大力等等艺术家逐渐的加入进来。
在孙振华看来,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不一样的地方是观念性比较强:“当代艺术创作过程性的东西、研究性的东西比较少,很多时候是只看结果,这就导致很多人只是刚刚入门,去模仿别人的方式,迅速地变换称自己的观念进入到这一领域,时间久了就会有人开始怀疑当代艺术,好像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反而可以一夜成名,这种情况已经影响到当代艺术自身的发展。”
“随手手稿展柜”展出罗中立随时随地创作的状态
而手稿展的举办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手稿中看到艺术背后的东西,比如艺术家个人的修养,知识积累:“它使当代艺术变得更有依据,可以找到脉络和上下文的关系,我参加过几场手稿展和研讨会,从中也有很大的收获,通过手稿和基础性资料的研究,可以看到优秀艺术家的出名和影响力,绝对不是靠投机,短期速成的方式能够获得的,好的艺术家甚至从小就可以看到他对艺术的敏感、积累和抱负,当代艺术同样是一个有它自身学理和脉络的艺术样式。”
手稿展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孙振华看来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他也反复强调“手稿展”展览本身不是目的,在展览举办的同时研究要跟上,现在展示了很多珍贵的原始资料,如何在这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是为了研究而做的展览,而不是为了展而展:“重点在研究,研究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背后真实的状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手稿更深刻的意义,比如有些艺术家的创作,手稿阶段可以看到非常尖锐,但最后做成作品时,考虑到实施和社会影响,会把自己的锋芒藏起来,从今天的情况来讲,对于研究会显得特别有意义,如果不研究和更深入梳理,最后展过也就展了。”
川美新校区建设的各种草图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批评家王端廷也有同样的看法,在他看来手稿展变得热起来是学术研究深化的反映:“我们过去举办的展览大多展示的是艺术家的成品,我们看到的都是艺术家婚纱照。中国当代艺术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我们的当代艺术研究也开始从表面转到更深入的层面。这些年手稿展的增多,而且有学术界的参与,它不是偶然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和研究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展览必然会为我国当代艺术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并带来更加优秀的成果。”
但他也反映到:“这几年举办并参加手稿展的都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一般艺术家没有资格举办并参加手稿展。这意味着,手稿展既是艺术批评界对知名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深入研究,更是艺术市场对成功艺术家商业价值的深度榨取。”
王端廷表示,十年前中国的艺术市场爆发式增长,当代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呈现火箭式的暴涨,产生了一些天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艺术家的高价市场难以维持,已经收藏了艺术家高价艺术品的藏家不愿意艺术家降价,天价艺术家不得不另寻出路,于是他们的手稿,或者说是非完成性的作品,便成了新的市场流通产品。这是手稿展大兴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既是一件坏事,同时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带来了手稿市场的兴起和手稿的收藏。
雕塑:传统的研究越来越学科化
手稿展的“传统”是一种回溯和回望,为的是更加深入的研究,雕塑的回归“传统”则是一种建构,2017年3月18日,“华彩之塑——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创作展”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览精选15件中国传统彩塑作品,加之以艺术微喷形式展现的古今中国彩塑精品图片以及中国彩塑技艺研究与保护成果的影像,提炼性地介绍了现阶段中国对传统彩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此次展览可以看做是2016年12月11日开幕的“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的延续,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美术学院传统艺术教学的建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张伟讲到。
“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现场展示彩塑构建
“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现场展示彩塑构建
2017年11月3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央美院石膏雕塑陈列馆举行。成立仪式现场还同期展示了由中央美术学院袁运生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包括部分复制的中国古代经典雕刻、青铜器30余件。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主任袁运生教授经过数十年的考察与研究,从丰富的中国传统造型资源中选取了古代青铜器、雕刻、绘画、文字与书法作为基础教学的教材。自2002年起,他带领学生考察中国古代雕塑,并提出复制中国古代雕刻进入基础教学,以改变我国近百年来以西方雕刻为唯一范本的不合理结构。
“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天猶》欧阳宁明、梁渊
“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韦陀像》央美雕塑系六工作室
“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渺一目判官》 央美六工作室 刘梦婷
“华彩之塑” 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研究与传承专题展《猎归》欧阳泥彩工作室 任素玉
在批评家孙振华看来,当代雕塑强调媒介、突破,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后继无力的情况,当代雕塑过去比较多的借鉴利用新的媒介、科技,受到国外新锐艺术的影响,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往前推的话就会发现问题,自己的根和借鉴的文化资源就会受到限制:“当代雕塑发展三十年,我们也需要回溯传统,再认识传统,这个话题一直没有中断过,只是在什么程度上和深度上有变化,过去讲到传统的时候,只是对传统的语言和符号的简单运用,现在在讲到传统时,希望能够更加的深入,比如教学层面,我们用怎样一种传统的方式来训练我们的学生,比如临摹传统的雕塑、佛造像,还有老师从书法中去寻找与雕塑有关的因素,很多老师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不再满足过去比较单一化的文化元素,反观自身,审视自身,从历史的土壤当中可以找到一些今天能够产生效应的东西,更深入的挖掘。”
揭牌仪式现场
“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展示
现场展示的中国古代经典青铜器复制品
现场展示的中国古代经典青铜器复制品
他表示,当下对传统的研究越来越学科化,以前是创作的时候用一下,比如传统的色彩、块面造型,传统的俑、佛教、青铜器等造型元素运用到雕塑里面,现在很多学校专门成立了传统雕塑的工作室,将传统纳入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让学生能够系统的来研究传统,现在雕塑届对传统的考察越来越热,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独家的考察路线,要看多少石窟、寺院、博物馆,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传统认识,特别是一些学校开始具有地域性的传统,比如山西的彩塑比较有名,这也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也是雕塑越来越深化一个现象。
写生:国家意识与返璞归真
2017年写生展也尤为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一带一路”采风写生作品展,展览展出了100余位研究员近年来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采风写生中的速写、水彩、水墨作品数百件;由中国美术馆策划主办的“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展览面向全国各地美术学院和画院共计25家专业创作机构征集作品,同时特别邀请了一批名家写生作品,结合中国美术馆的馆藏经典,展出涵盖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在内的作品400余件。
甘南写生5(国画) 45×34厘米 2017年 杨晓阳
“一带一路”速写 28×21厘米 2017年 张江舟
在王端廷看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与当下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关,这也是艺术整体往回看,重视传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孙振华看来,这也是艺术自律的一种表现,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回到传统的工作方式上去,写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写生传统在中国的美院当中是根深蒂固的,当代艺术兴起之后,我们经常讲面向社会、面向社会的问题,最初的训练、早期的劳作,经过这么多年的创作,当代艺术的风风雨雨,再回到原处,拿起画笔面对有形世界,这是很普遍的:“雕塑届很多人去写书法,也会去画一些水彩,与过去习惯的工作模式不同,这里面会有新的感悟,重新拿起笔,寻找一种自静的过程,成为一些艺术家的追求,我也陪一些艺术家出去写生,他们很认真,就像是城里人生活一段时间,想要回到一种简朴生活、简单生活一样。”
十日——泽根藏寨组画(国画) 26×318厘米 2016年 刘庆和
雍梁行(国画) 93×263厘米 2016年 杜大恺
当下的这股回归“传统”地潮流,不管是手稿展、写生展还是雕塑传统教学体系的建构,对于当代艺术来说或许是件好事,就像孙振华前面所讲到的那样,当代艺术发展三十年,是时候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会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商业化和样式化的问题等等,手稿展的举办对艺术家回顾自己和清理自己会有好处,对下一步该如何做也会有促进作用。
另外一方面,王端廷也表示我们要警惕,一些伪展览借机上位,因为当下展示的均为大家名家,他们有很好的示范效应,还有就是我们不能故能固守传统,适当的回溯有助于更好地往前走,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朝前看,只有时时思考未来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